03
逃離還是堅守?沒有統(tǒng)一答案
如今,那些已經(jīng)進入一線城市做餐飲的人,也在重新審視這個市場。
在上海開烘焙店的趙麗直言,門店的實際經(jīng)營與自己的預期相差較大。當初,她選擇在上海一家商場里開店,就是看中了那里人流量大,自認為只要產品好,就一定能打開市場。曾預期門店月收入能做到40萬元以上,最差也有25萬以上。然而, 經(jīng)營了半年,門店月收入僅為五六萬元,不足預期的九分之一。
面對這樣的情勢,趙麗已經(jīng)開始考慮起了退路。“如果營業(yè)額始終不見起色,我們將考慮關店。”
Lora則表示,一線城市不太適合只有夢想,沒有背景的創(chuàng)業(yè)者。畢竟光是高昂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就不是普通追夢人能承受的。
不過,還是有一些餐飲人對一線城市抱有期待,并不斷探索新的生存之道。
紅餐網(wǎng)走訪廣州餐飲市場發(fā)現(xiàn),如今在一些核心商圈,不少餐飲店開始嘗試采用合租模式來分攤經(jīng)營成本,比如賣港式奶茶的小店,將門口租給了賣舒芙蕾的攤主;還有一些餐飲店從商場撤離,搬到了街邊,或是從街道的主路位置搬遷至了租金相對低一些的內街,以此來降低鋪租壓力。
此外,一些餐飲人還會通過調整菜品,精簡菜單結構來實現(xiàn)效率的提升。比如,Vincent將其原本經(jīng)營簡餐bistro的CowCow其其 (江南西店),進行了改造,門店換上了新的招牌,同時主打產品也轉變成了泰式熱炒與船面。轉型后門店的SKU也有了減少,小吃、飲料、炒菜等品類合計控制在了20個以內。
據(jù)了解,該門店菜品調整后,人工成本從3.5萬元/月降至了3萬元以內,另外,SKU的精簡,還有效降低了食材損耗,從而讓門店的利潤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
從某連鎖餐企離職的思思,兩年前在深圳開出了一家螺螄粉小店,憑借新鮮現(xiàn)做、貼心的服務以及溫馨的裝修,這家小店很快便積累起了口碑和名氣。
但對于是否還要在深圳,或者是臨近的廣州開新店,思思卻表示,還是先緩緩。“除非遇到特別理想的鋪位,在選址、租金等各方面都比較有優(yōu)勢,才會考慮。”
來源:紅餐網(wǎng) 周沫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