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倉即配模式可能正在迎來一波扎堆兒上市潮。
根據彭博的消息透露,叮咚買菜考慮最快年內赴美IPO,至少募資3億美元;也有市場傳聞,每日優(yōu)鮮的IPO計劃已經啟動,pre-IPO的融資接洽多家機構,高盛為主導投行,兩家前置倉的“鼻祖”正就“前置倉”第一股的席位展開激烈爭奪。
對此,《靈獸》向上述平臺求證,截至發(fā)稿前,每日優(yōu)鮮與叮咚買菜均未有官方回復。
奪得“前置倉”第一股的意義非凡,因為它不僅有更大可能掌握市場定價權,吸引更多的資金,還能為其在下半場的競爭中掌握更多主動權。
1
最早傳出叮咚買菜即將上市的消息是去年9月,如今再次被提及。
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有關事項的審議仍處于早期階段,所涉細節(jié)都存在變動的可能。
同時,有媒體報道稱,叮咚買菜此次上市的目的為籌集資金,確保競爭激烈的生鮮食品配送市場上維持業(yè)務優(yōu)勢。
一直以來,前置倉模式在整個零售業(yè)都是重資產,無論從供應鏈、冷鏈倉庫以及末端配送,還是擴張帶來的成本上升等因素,都是這個模式尋求上市的重要因素。
回望前置倉業(yè)態(tài)一路走到今天,正是靠著資本源源不斷的輸血鑄就。
叮咚買菜成立的三年間,共完成7輪融資,資方有今日資本、紅杉資本、高榕資本、星界資本、CMC資本、BAI等,自2019年7月至今,叮咚買菜也再未公布新的融資情況,梁昌霖甚至多次親自下場回應,力破融資傳聞。
而每日優(yōu)鮮則在2020年7月獲得了近5億美元的F輪融資,是行業(yè)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融資。
頻獲融資的前置倉,一方面,說明資本市場對“前置倉”模式較為看好;另一方面,也表明前置倉業(yè)務過于燒錢,企業(yè)自身供血能力不足,而此番上市,可能也是對背后諸多投資人的一個交代。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叮咚買菜創(chuàng)下一年內連續(xù)拿下5輪融資記錄后,在2019年僅拿到兩次B+輪融資,此后再無消息,梁昌霖一邊對媒體宣稱,公司賬面上現金充足,一邊用大肆擴張來回應“沒錢”傳言。
但從叮咚買菜的擴張速度看,平臺短期內現金流還是充足的。前置倉模式最為市場詬病的則是如何實現規(guī)模化盈利。
2
尤其在各種“到家業(yè)務”的競爭下,前置倉模式想要實現規(guī);y上加難。
除每日優(yōu)鮮CFO王珺曾在2020年公開表示,每日優(yōu)鮮于2019年年底實現全面盈利外,尚未有其他企業(yè)宣布盈利。
盒馬CEO侯毅還在公開場合表示,并不看好前置倉模式,稱前置倉是生鮮電商領域的偽命題,始終無法解決三大問題,即客單價提不上去,前置倉損耗率下不來,毛利率和損耗不保證。
這個被“飽受詬病”的前置倉,被業(yè)內人士直言是“補貼出來的偽需求,幻想出來的新市場”,如果成功上市,不知是否能扭轉行業(yè)此前的定論?
但從過往的案例看,能否盈利并不是上市的必要條件。
以達達集團的赴美上市為例,2020年6月5日,達達集團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但其上市時整體業(yè)務是虧損的。但其市值卻從上市時的35億美元很快升至60億美元。
也許達達集團的上市,為類似的“到家模式”開了個好頭。
同樣,即便上市成功,也不能證明其商業(yè)模式就一定成立,但這至少表明其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其實,前置倉模式想要實現小范圍的盈利也許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實現全國性的規(guī);,這自然需要充足的資金來應對長期虧損和可能的資金鏈風險。
此外,取決于前置倉能否盈利的主要因素還在于訂單密度和客單價。拿叮咚買菜來說,據海通證券2019年的相關研報顯示,叮咚優(yōu)選日均訂單量只有達到每倉1250單,才可實現盈虧平衡。
而梁昌霖最新透露,截止到2020年底,叮咚買菜前置倉數量約900個,日訂單超90萬單。這樣測算下來,叮咚買菜單個前置倉訂單量約為1000單。
根據《中國經營報》的報道,開源證券曾對叮咚買菜進行了盈利模型測算:中性假設情況下,假定客單價、日客單量、毛利率分別為50元、1000單、25%,則全年收入為1659萬元、毛利為415萬元;成本端,假定每單配送費為6元,則年配送成本達到219萬元,加上租金、人工、攤銷、水電等其他費用,合計達到420萬元,占收入比重為25.3%,營業(yè)利潤為負。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前置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