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是政府不用投資卻還有稅收的圖書館”
媒體人秦千里曾在微博上感慨:“實體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明風景線、精神棲息地,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與否和高低的重要指標。”北京大學現(xiàn)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東發(fā)也稱:“一個沒有書店的國家,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沒有未來,實體書店保存了文化的根。”
2010年,中央財經大學受北京市政府委托,進行了一項關于北京市實體書店發(fā)展規(guī)劃的研究課題,該課題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北京市的實體書店在1800家左右。而至2009年年底,倫敦市擁有書店2904家,紐約市有7298家,東京市有4715家,巴黎市有6662家。從人均擁有量來看,北京市平均每萬人擁有書店數(shù)為1.06個,而倫敦、紐約、東京和巴黎每萬人擁有的書店數(shù)分別為3.87、8.88、3.75和5.84個。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今年4月發(fā)布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11年,我國18歲~70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35本。近十年以來,這一數(shù)字持續(xù)降低,且其中還有70%是教材教輔類書籍。與此相對照,韓國的年人均閱讀量為11本,法國20本,美國50本,以色列64本。
李桂君指出,實體書店的銷售量與國民閱讀率存在重要聯(lián)系。盡管目前世界各國的實體書店均受沖擊,存在不斷下降的趨勢,“像紐約的7000多家書店下降到4000多家左右和北京一共才1000多家卻仍在下降,根本不是一個概念,西方國家是在接近飽和之后的一個純下降的過程。而在這方面,我們國家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如果人均閱讀量上升,對圖書的需求增加,外部環(huán)境再好一些,實體書店應該是一個先升后降的過程。”
“實體書店未來的生與死實際上不在于實體書店本身,而在于政府是不是意識到實體書店在整個未來中國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李桂君認為,政府在目前實體書店的發(fā)展狀況上應該負主要責任。
劉蘇里同樣表示,國內的民營實體書店,在外部環(huán)境上并沒有獲得平等待遇。書店行業(yè)中一直存在兩套體系和政策,國營書店不僅在房屋產權、返稅以及貸款上享有優(yōu)厚的政府支持,還可以借由教材教輔的發(fā)行獲取利潤。
李桂君介紹,作為政府出版管理部門指定的唯一發(fā)行渠道,新華書店幾乎70%的利潤來自于中小學教材。而據相關數(shù)據顯示,教育出版類占據我國出版業(yè)80%以上的市場份額。憑借這些先天優(yōu)勢,國營書店的日子過得舒服一些,不僅保持10%以上的利潤,有的還做起了房東,把大量的房屋面積租給手機、電腦商家等,“用租金來養(yǎng)書店”。
從功能上來看,實體書店所銷售的產品的價值并不全部表現(xiàn)在價格上。李桂君表示,“實體書店在弘揚文化與教化育人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實際上是幫助了政府,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的是公共產品的屬性。”
學而優(yōu)書店創(chuàng)辦人陳定方亦指出:“書店一直具有圖書館功能,而且是連借閱證都不用辦的圖書館,是政府不用投資卻還有稅收的圖書館”。因此,社會上要求政府出手的呼聲一直不絕于耳。
資助表明政府態(tài)度,“但能不能解決問題是另外一回事”
如今民營書店的全面潰敗確實引起了政府的重視。
全國政協(xié)委員、作家張抗抗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保護實體書店的議案,直指政府應有作為,并建議政府在減稅、城市規(guī)劃、圖書銷售機制與補貼方面對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發(fā)展加大政策性支持。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曾表示,新聞出版總署將會同中宣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聯(lián)合出臺專門文件,要求各地在城鄉(xiāng)建設和文化建設規(guī)劃中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出版物發(fā)行網點;同時,各政府將在政策、資金、稅費、占地等方面給實體書店必要的扶持。
上海是最早行動的城市之一。2012年2月28日,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fā)布《上海市出版物發(fā)行網點建設扶持資金管理辦法》及《上海市出版物發(fā)行網點建設引導目錄》,宣布從新聞出版專項資金中劃撥1500萬元支持出版物發(fā)行網點建設,其中500萬元用于定向支持各類實體書店。首批獲得資助的書店有35家,其中25家為民營實體書店。
杭州市政府亦出臺《關于扶持民營書店健康發(fā)展的暫行辦法》,擬每年財政撥款3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民營書店。
此外,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出版物發(fā)行處處長王亦君表示,北京市正著手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扶持實體書店。天津新聞出版局局長榮新海也稱,天津市正考慮大力扶持實體書店,即將在全市開設城市書吧。
季風書店出現(xiàn)在上海首批受資助的企業(yè)名單上,嚴搏非并未透露所獲資助的具體額度,但他表示不多。同時,他認為,這類資助主要表明的是政府對于扶持實體書店的態(tài)度,“但圖書不是一個區(qū)域市場,而是全國市場,無法做到在一個區(qū)域內讓它變得很好,必須要有一些全國性的法規(guī)和政策,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扶持和重視是好事,但能不能解決問題是另外一回事。”
在許多國家,政府發(fā)展實體書店已有成熟的配套政策:法國、德國免征實體書店所得稅;日本、韓國制定圖書最低折扣價;美國的紐約市政規(guī)劃委員會則規(guī)定地產商建商場時必須拿出一部分面積低價出租給包括書店在內的某些特殊行業(yè)。
“如果政府不及時有所動作,實體書店每年都會大批量地死亡,今年可能由季風或者誰來充當,最后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嚴搏非說。
新模式等待時間檢驗
面對同行的無奈退出,一些民營實體書店經營者也開始反思。
此前,國內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一直被指“太過單一”,僅僅以提供圖書銷售為目的,忽略了實體書店的其它功能,“比如引導功能和休閑功能,實體書店常常和網絡書店比銷售功能,這是用弱勢和別人的強勢比。應該注重差異化經營,很多實體書店,本身問題也很多,功能差異化、自身定位都沒有做好。”李桂君說。
電商紛紛搶灘圖書市場 實體書店紛紛倒閉
香港誠品書店開張 讀者稱不像書店像超市
新聞出版總署:制定實體書店優(yōu)惠政策
誠品書店香港銅鑼灣店開業(yè) 盈利存疑
中糧集團寧高寧:書店里的“中國映像”
上海學人書店停業(yè) 曾連續(xù)3年虧本經營
扶持書店發(fā)展更需“雪中送炭”
上海大學城最后一書店關閉 曾獲扶持資金
北京宏途書店“放假”人去樓空
哈爾濱實體書店展開“突圍戰(zhàn)”
富士康被指拖欠書店租賃費 強制執(zhí)行無效
民營書店遭遇“倒春寒”該如何轉型突圍?
杭州:民營書店遭遇“倒春寒”
海南112戶監(jiān)管企業(yè)盈利 新華書店等虧損
楓林晚書店:15歲實體書店的曲線救國
傳統(tǒng)實體書店式微 方所能否復制誠品書店
出版總署:年內出臺扶持民營書店發(fā)展政策
書架變貨架 國營書店面臨“轉型之痛”
要不要救民營實體書店,怎么救?
店變身大藥房 實體書店網絡時代舉步維艱
搜索更多: 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