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敗退早有跡象。截至2020年7月底,盡管伊蒂之屋官網仍顯示在內地有35家門店,但其正常運營的門店已不足10家。與此同時,伊蒂之屋于2020年8月入駐美妝集合店THE COLORIST調色師。也就是說,THE COLORIST調色師成為其在內地唯一的線下渠道。
同樣隸屬于美妝巨頭愛茉莉太平洋集團,伊蒂之屋誕生于1985年,是一個已有30多年歷史的美妝品牌。自2013年起,伊蒂之屋開始進軍大陸市場,巔峰時期在中國的25個城市擁有85家門店,靠著實惠的價格以及推出的眉筆類產品,收獲了一大批學生黨粉絲。如今如此境況,令人唏噓。
越來越多韓妝品牌也不得不面對敗走中國的事實。2018年年底,曾被LG生活健康寄予厚望的菲詩小鋪逐漸退出中國市場,一度達到300多家的線下門店也全部閉店。進入中國10年的思親膚也撤離多家百貨,一度被曝出撤離中國市場的傳聞。自然樂園、魔法森林等中小品牌都在中國集體遇挫。
韓流在中國內地迅速降溫,韓妝品牌集團的銷售業(yè)績持續(xù)受到影響。愛茉莉集團2020年的財報數據顯示,其營收同比下滑21.5%至4.9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82億元),利潤下滑69.8%至150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7億元)。
它們正在丟失中國市場的份額。一位韓國化妝品業(yè)界人士也曾反思和警惕道:“目前在韓國制造的化妝品,以性價比高為競爭力的結構越來越困難。如果品牌知名度不夠,不是差異化產品的話,生產和銷售部分最好推行本土化戰(zhàn)略。”
對此業(yè)內人士表示,依托韓流文化的興起曾掀起過一波韓妝潮,但這些品牌受歡迎是建立在差異化和概念化的營銷基礎上。而隨著新國貨美妝和護膚品牌的崛起,競爭力趨弱的韓妝品牌被中國消費者冷落也在情理之中。
消費者也感同身受:“以前中國沒什么自己的彩妝,都是用日韓的多,現(xiàn)在國貨崛起,性價比也高,分了他們的蛋糕。”“韓妝占領中國市場只是因為當時國貨沒有臺柱子,歐美美妝又有點貴,現(xiàn)在價格普遍下來了,韓國的不便宜,成分還復雜,自然而然沒了市場。”
抓牢Z世代,新國貨熱火朝天
中國正在誕生自己的歐萊雅
“現(xiàn)在的95后、00后,要么用歐美大牌,要么用國貨。”為了爭奪更多新人群,這里擠滿了人。
也就是在韓流降溫的這幾年,中國自身的一套自我時尚話語體系也正在慢慢成型,以往發(fā)聲微弱的中國美妝護膚品牌正在經歷著二十一世紀以來最為喧囂的時刻。故事的高潮發(fā)生在兩年前,完美日記的IPO將國貨美妝拉至高潮。三位80后校友敲響了紐交所的鐘聲,成立僅4年的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成功赴美上市。
正如高榕資本合伙人韓銳此前所言,中國的美妝品牌正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窗口。顏值即正義,隨著Z世代消費群體的崛起,國貨美妝品牌浩浩蕩蕩,一筆筆資金不斷涌入。據不完全數據統(tǒng)計,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中,美妝行業(yè)共產生132起融資,融資總額達到了150億元,幾乎涵蓋了美瞳、護膚、男士、女士、制造工廠、連鎖店等美妝產業(yè)鏈上下游企業(yè)。
其中,功效護膚品牌溪木源完成第7輪融資,男士護理品牌理然兩輪融資近4.5億;參半半年內融資高達3次;2021年剛成立的鮮即獲得融資數千萬等等。這背后有眾多投資機構爭相追逐,不乏出現(xiàn)紅杉中國、高瓴資本、IDG資本、高榕資本、梅花創(chuàng)投、五源資本、經緯中國等知名投資機構的身影。有業(yè)內人士忍不住慨嘆:“稍微有點名氣的美妝品牌很容易就可以拿到融資,這是我十多年來從未經歷過的。”
一個個美妝IPO即將趕來。據不完全統(tǒng)計,包括韓束、毛戈平、紐西之謎母公司上海優(yōu)萃生物科技等在內的10余家美妝公司開啟了IPO之路,且有一半已經成功過會。其中,毛戈平的上市申請已于去年10月在上交所主板首發(fā)通過。這意味著,歷經5年的漫長等待之后,毛戈平終于走到了IPO大門前面。
這場盛宴在于,大家都堅信中國一定會誕生新的歐萊雅。但賽道內的真相卻十分殘酷,曾經讓VC/PE圈集體高潮的國貨彩妝品牌完美日記,其市值較巔峰時期已經跌去超100億美元,盛況不再,“燒錢營銷、賠本賺吆喝搶份額”依然是行業(yè)被議論的話題之一。
悄然間,VC心態(tài)也變了,“現(xiàn)在沒人看彩妝了,不可能再出現(xiàn)第二個完美日記”。一位看消費的上海投資人向投資界說,沒有盡頭的燒錢營銷,VC已經膩了,少燒錢、增長快,才是最樸素的投資邏輯。在新的一年,國貨美妝淘汰賽就要啟幕了。
來源:投資界 文/周佳麗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美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