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沙縣精神”來傳遞品牌內核
即便是一家小店,有品牌內核也會活得更好。
老板告訴我,他取名“沙縣”,是想傳遞自己對咖啡行業(yè)的理解。
在他看來,真正的好咖啡,不應該那么貴,也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是應該像沙縣小吃一樣,開遍大街小巷,好喝還便宜,不再被神化,而是日;
這是咖啡界的“沙縣精神”,也是精品咖啡大眾化的一種演繹方式。
6、既然叫“沙縣”,裝修風格就“破”到極致
提起咖啡館的裝修,大家都會聯想到調性、逼格。
但什么是調性?更獨特的設計風格?什么是逼格?更貴的裝修材料?沒人說得明白,但沙縣咖啡卻告訴我,咖啡館裝修也可以不那么貴,但要在一個方面做到極致。
沙縣咖啡是的極致,是“破”。
沙縣咖啡門頭極其斑駁破敗,如果不是店門口簡陋木板條上坐著喝咖啡刷手機的客人,很可能會以為是“旺鋪招租”。
店內是水泥墻和性冷淡的色系(黑灰白),裸露的空調內機和鋼筋,以及手寫的并不好看的菜單,手寫的墻壁文案,簡直就是肉眼可見的“不修邊幅”。
說好聽點叫“工業(yè)風”,但第一次見難免覺得“破”。
但就是在這“不修邊幅”的環(huán)境中,還藏著單向日歷,集裝箱拼接而成的座位、“開往安河橋北”的膠片、小眾咖啡海報、藝術感的吊燈、小眾服裝品牌、酒類聯名產品——這一切都會讓懂得的人看到亮點。
正是在極致“破”的空間中,思想的特立獨行,才顯得格外鮮明。
7、把每天用完的牛奶盒壘在吧臺
所有的營銷,都建立在產品能打的基礎上。
以上所有的亮點,只能吸引消費者來打卡一次,但開店要的是朝朝暮暮,細水長流。能不能讓顧客一來再來,考驗的是入口咖啡的口感和標準化程度。
在大眾點評上,沙縣咖啡吧臺上的空牛奶盒,是一個必拍的“風景”。從第一家店開始,老板就每天把用完的牛奶盒壘在吧臺。
這個舉動告訴顧客,即便是20多塊錢的拿鐵,用的也是保質期只有15天的鮮牛乳——從對牛奶的品質要求,折射對咖啡品質的要求。
而看空盒子擺放的多少,也顯示了門店的生意,間接告訴所有人,這家店生意很好,一天用掉這么多牛奶,值得來。
8、用設備測試萃取濃度來保證穩(wěn)定
因為門店出杯量大,老板希望產品的標準化,通過設備來實現,除了店內辣媽雙頭咖啡機,還配了自動打奶機。
而這家店還配備了一臺比較少在咖啡館見到的“濃度測試儀”,用來測試萃取咖啡濃度的數據值。老板根據店內咖啡豆的特點,制定了一個萃取濃度的標準數值,對咖啡師的要求是,每天測試的數值,上下的誤差不能超過0.5。
通過設備的數據代替咖啡師個人的口感官,從而保證出品的穩(wěn)定性。
9、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感”
縣長告訴我,他對咖啡的理解是,不需要大空間,不需要酒店式的服務,也無需和客人過度交心,老板應該把心思放在口感和效率上。
《三聯生活周刊》把“沙縣咖啡”的門店服務形容為有門檻的服務,“ 深夜食堂”那樣的門檻,拒絕周到和光鮮,保有距離。
當門店和顧客之間的關系變得只有“一杯咖啡”那么簡單,反而回歸到了最基礎的供需關系。
其實仔細想想,“沙縣精神”和當下精品咖啡大眾化的方向十分契合:
結語
讓消費者“多、快、好、省”,沒有門檻地買到一杯咖啡;
讓咖啡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和小吃一樣平常;
讓咖啡館老板多開店、賺到錢,大富大貴。
來源:咖門 國君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