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籌碼
面對9月28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生死大限,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對機構投資者的爭奪。
對陳曉一方來說,最緊要的在于獲取更多機構投資者的投票支持,至少獲取19%的股份支持,才有可能在特別股東大會上否決黃光裕家族的系列動議。而對黃光裕家族而言,比拉攏機構投資更重要的還在于現金,從而為抵御股權稀釋、參與可能的增發(fā)提供現實保障。
“是否能拉攏到關鍵的機構投資者,無疑都是雙方目前最重要的籌碼。”香港一位接近國美電器的投行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除了籌措資金,在9月28日召開特別股東大會之前,對摩根大通、大摩和富達基金等眾投資機構進行說服工作,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根據Thomson數據顯示,國美目前約有近180個投資機構股東,持股合計44.84%。前50大機構則持有超過40%的股權。根據國美2009年報披露,摩根大通持股8.05%、大摩持有6.62%股權、富達基金持有5.93%股權,三家總計持股20.6%。
國美內部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在8月23日公布半年報之后,國美電器將在香港、美國、英國等進行一系列的路演,以獲得投資機構們的認可。黃光裕家族發(fā)言人亦表示,我們也在積極做機構的工作,F在陳曉方面表示99%機構投資者支持他們這是沒有論據的。只有到9月28日股東大會上,才能真正知道機構們支持誰。
然而直到現在,機構投資者的態(tài)度一直曖昧,大摩、華平、富達等機構投資者都一直未公開表態(tài)。上述香港投行負責人分析指出,機構投資者的冷眼旁觀,源于其有保證利益最大化的籌碼。
“機構作為投資者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劉步塵表示,高盛、大摩、華平等進入國美時,正是中國家電行業(yè)跑馬圈地的時候。黃光裕借助其提供的資金并購了永樂和大中,成為家電行業(yè)的龍頭。
然而,因為各種原因機構投資者難以介入蘇寧,因而更不會放棄國美。有分析人士指出,特別股東大會召開時,不排除參會機構投資者與其中一方達成協議,要求分享未來前景,甚至新增更多保護性條款。黃光裕和陳曉國美控制權之爭,機構投資者的態(tài)度成為關鍵。
神秘的華平投資
與目前幾家曖昧的機構投資者不同,美國華平投資集團(下簡稱“華平投資”)似乎在無疑中成了關鍵的籌碼之一。早在2008年11月黃光裕接受調查時,時代周報就曾連續(xù)報道過國美的神秘機構投資者華平投資,而國美電器管理層日前在跟黃氏家族隔空開戰(zhàn)之中,無疑泄露了這個籌碼機密。
8月20日凌晨,國美董事局以公開信形式,針對黃家關于職業(yè)經理人操守、粉飾業(yè)績、外資論等的多項指責一一回應,提出“國美是該到了要思考是誰的國美的時候了”。國美電器抨擊黃光裕將上市公司當成黃家的提款機,甚至點名將大量股權賣給了外國人。陳曉為首的管理層意思非常清晰—黃光裕早已將國美當成了洋人的國美。
2009年初,華平投資亦積極參與談判,當初持倉成本遠遠高于2009年初的股價,若能在低價位獲得國美電器籌碼,就可稀釋持倉成本。然而最后華平投資出局了,盡管陳曉說當時只有貝恩資本能保證不稀釋黃光裕的股權,但無意中將華平投資推上了風口浪尖—華平投資跟管理層關系若即若離,到底會選擇誰?
“目前正是敏感時期,我無可奉告。”在時代周報記者接通華平亞洲投資董事總經理孫強香港手機時,他毫不猶豫地掛斷了電話。早在2006年2月,華平投資9號基金認購國美電器發(fā)行的1.25億美元可轉換債券及2500萬美元認股權證,約占國美電器總股本的9.71%,按照轉股測算,華平投資最終持有國美電器1.77億股,持倉成為每股6.4港元。
2007年5月,華平投資減持了9100萬股,除收回成本外,還大賺兩億港元。華平投資在減持后手上還有國美電器8678萬股,到了2009年7月國美供股期間,華平投資參與了供股。根據國美電器當時的供股明細看,華平投資的股權比例保持在2.72%。盡管華平投資全數拋售也能賺錢,但是相比黃光裕被捕之初的股價,起碼少賺了上億美元。
一位熟悉華平投資的香港投資公司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華平投資跟大摩和摩根大通都不一樣,華平投資目前純粹是在觀望,誰能讓股票漲起來,能夠讓當初到手的銀子賺回來,就會支持誰。起碼目前,絕對不會偏向黃家或者陳曉這邊。
在著名財經作家李德林看來,棄權是華平投資最好的選擇。這對于陳曉來說可不是一個好消息,華平投資棄權,那么相當于黃氏家族就增加了反對陳曉的籌碼5.44%,陳曉就必須在二級市場尋求更多的支持,應該是兩倍于華平投資股權,否則在對決中失去的就是相當于兩倍的對決力量。“更為關鍵的是,華平投資派駐了一名董事,華平的棄權會引發(fā)機構觀望的連鎖效應,這樣會更加增加陳曉的決戰(zhàn)壓力。”
共5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來源:時代周報 責編:筱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