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職業(yè)餐飲網(wǎng) 旖旎
這個“復蘇”的春天,餐飲迎來了新寵兒——“竹筒奶茶”。
從北京到杭州、南京、上海……乃至全國,它都成了打卡標配。
而為了蹭一波潮流紅利,很多入局者涌入,竹筒奶茶店開始瘋狂野蠻生長,據(jù)說700米的長街就有10多家店。
這不禁讓職餐記者想起前幾年的風靡的“脆皮五花肉”,當時在短視頻和新奇特的烘托下爆火,新品牌和門店也一下子如潮水般涌入。
但近兩年卻鮮少看到它的身影,大多數(shù)品牌銷聲匿跡,關門大吉。
那如今的“竹筒奶茶”是否會重走脆皮五花肉的老路,只是割一波韭菜就涼涼?
而短暫爆火的創(chuàng)意,又能否做成餐飲長線生意?
01
前有脆皮五花肉,后有竹筒奶茶
終是爆火后的“曇花一現(xiàn)”
在餐飲業(yè),每年都有爆火的“新物種”出現(xiàn)。
不僅在各大社交平臺瘋狂傳播、爆火,各大品牌門店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席卷全國。
但這種火爆的形式并不能延續(xù)太久,反而如電光火石、稍縱即逝。
而很多餐飲老板也被紅火的表象所吸引,惹得一批創(chuàng)業(yè)者被“割韭菜”。
1、700米長街10家店,人均35元的“竹筒奶茶”爆火
無論是小紅書、各大短視頻平臺,還是全國各個城市的景區(qū)景點,竹筒奶茶都成了霸屏的“寵兒”。
北京、上海、蘇州、南京、寧波、廈門,全國各地都掀起了“竹筒”風。
長白山的天池、北京的南鑼鼓巷、蘇州的平江路……,很多景區(qū)竹筒奶茶門店,單日單量就能達到5000杯。
這也惹得一批創(chuàng)業(yè)者蜂擁而入,據(jù)媒體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竹筒奶茶相關的新品牌就有近30個,而一條景區(qū)街700米,就能開出10多家門店。
很多顧客說,“竹筒都一樣,傻傻分不清楚,買誰家都行,主要是打卡拍照”。
那多少錢一杯呢?
職餐記者打卡了三里屯的一家竹筒奶茶店,最便宜的竹筒冰淇淋也要26元,其余奶茶均價都在35元左右,并不便宜。
如今奶茶界都在集體“降價”,人均30元以上的大品牌奶茶都很少了,能賣到這個價格已經(jīng)與平價不貼邊了。
很多買過的顧客接受記者采訪都說,“不會買第二次,只是為了打卡拍照,并不是沖著某個品牌的味道而來”。
2、 幾千家店的“脆皮五花肉”,如今大面積關店銷聲匿跡
一年前,脆皮五花肉的門店,突然在大街小巷遍地開花。
短視頻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脆皮五花肉高顏值的圖片,讓這個網(wǎng)紅小吃瞬間被圈粉,成為當時的“頂流”。
爆火以后,也吸引很多人入局,去年年初,在大眾點評中搜索“脆皮五花肉”,搜索欄里會出現(xiàn)上千家店,而且大多數(shù)都標注著“新店”。
而據(jù)當時媒體記者了解,在北京的很多景區(qū),像是煙袋斜街、西單、南鑼鼓巷、前門大街,都少不了“脆皮五花肉”門店的身影,甚至也是一條街有多家門店,大家都扎堆兒開。
小小的一份就要30塊錢,一些顧客為了打卡也愿意為了嘗鮮而買單,巔峰時期很多門店一天就能賣300根,單日營業(yè)額能做到1.8萬。
不過好景不長,今年年初,當記者再去點評網(wǎng)站搜索“脆皮五花肉”,相關門店數(shù)量不僅近乎于腰斬,還有不少店面都標注著“暫停營業(yè)”。
而且對于很多顧客來說,它也成為了“舊人”,完全拋之腦后的“棄兒”。
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