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是消費者習慣的養(yǎng)成。近幾年,“即時零售”的迅速發(fā)展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在網(wǎng)上購買生活用品,半小時送貨上門。尤其是疫情期間,“社區(qū)團購”的上門模式也讓人習慣于在家買菜。
如今似乎已經(jīng)到了一個“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任何服務”的時代,特別是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共同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年輕人,早已習慣于用網(wǎng)絡解決大多數(shù)問題。而他們,自然也是上門服務的主要受眾之一。
但如果按照群體特征來劃分,上門服務的主要受眾大概是三類人。一是純粹比較“懶”的群體,他們解決吃飯問題的主要手段是點外賣。但外賣的重鹽重油、食品安全問題又讓他們感到擔心,如果想吃得又好又健康,請人上門做飯或許也是最好的選擇了。
其它一些像是上門美容、按摩等等,所面向的大多也是不愿意出門又要享受同等服務的這部分人群。
二是缺少時間的上班族。平時工作太忙只能吃外賣,周末即使在家也有很多事情,沒有時間做飯、出門休閑等等。他們又追求高品質生活,想要保證自己身體的健康。最終他們的選擇,自然也是請人上門做飯、按摩等等。
還有像“上門喂寵”之類的服務,面向的其實也是上班族這一群體:家里養(yǎng)了寵物,自己白天又要上班,只能請人到自己家?guī)兔o寵物喂食。
三是自身能力有限的群體。比如自身不會做飯,又不想吃外賣的人群,選擇請人上門做飯也在情理之中。還有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病患等等,家人無法時刻陪在身邊,也只能請人上門提供需要的服務。
總而言之,上門服務的需求一直都在,問題只在于如何提高供需雙方的成交率。如今遍布網(wǎng)絡平臺的“上門服務”從業(yè)者,相當于是改變了大眾對于服務業(yè)的固有認知,也促進了最終的成交轉化。
上門服務,隱患不少
可以看到,“上門服務”的發(fā)展可謂是欣欣向榮。但同時我們也得注意,現(xiàn)在流行的上門服務背后還是有著很多隱患。
比如對于消費者來說,服務者的素質是良莠不齊的。由于是個人接單,消費者很難判斷對方是否有相應的能力。
如果對方來上門做飯,最后卻不合自己的胃口,是選擇認栽還是拒不付款?如果對方?jīng)]有健康證、經(jīng)營許可證等相關證明,做的菜吃出了問題怎么辦?如果把自家鑰匙留給對方上門喂寵,最終造成寵物或財產(chǎn)丟失又該怎么辦?
對于那些接單的服務者而言,客戶的身份也是隱藏在網(wǎng)絡背后的。這些提供服務的群體,一般以女性居多,那么上門服務時又該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如果服務完成后產(chǎn)生糾紛,對方不愿付款等等,又該去哪里維權?
再者,“上門服務”點對點的模式,也給灰色交易、特殊交易等留下了空子。有關部門想要進行打擊,又該從何下手?
像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不通過平臺完成交易確實更便宜、靈活,但也有更高的風險。未來,市場監(jiān)管部門必然會加大對這類交易的監(jiān)管力度。一些被用來發(fā)布接單信息的社交平臺,或許也會對相關內容進行管控。
總之,C2C的上門服務,雖然展現(xiàn)出了廣闊的前景,但也得建立在合規(guī)性的基礎之上。僅從目前來看,這個行業(yè)更像是野蠻生長的狀態(tài)。真正能吃到這一波熱度紅利的,可能還是那些早已深耕多年的本地生活平臺。
來源:電商頭條 文/李松月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本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