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場原因:
品牌老化、上新不足、食安問題頻發(fā)……
憑借著風口快速擴張后,能否適應新形勢, 持之有效地運營下去,成為了新的命題。
只是日式快餐在產品上的“長情”,對消費者而言,是日漸增生的疲倦感,上新緩慢,產品力逐漸不足。
主打牛肉蓋飯的吉野家一賣就是30多年,即便是增加了炸雞、鹵肉等新料,但仍然不離蓋飯。
花丸烏冬面是各種口味的烏冬面,外加茶泡飯。在其公眾號上,最新的上新訊息還停留在2021年4月,出了麻婆豆腐牛肉飯,像是照搬了吉野家的老產品。
一票品牌中,上新節(jié)奏稍快便是味千拉面,最近三個月上了三次新。
但這種節(jié)奏放在當下的快餐市場里,根本卷不起什么風波 。此時,他們的競爭對手不僅有鄉(xiāng)村基、大米先生、老鄉(xiāng)雞等中式快餐品牌,還有馬記永等新興的粉面新品牌。
此時,中國的快餐市場已經是百舸爭流之態(tài),緩慢的上新節(jié)奏讓品牌不進則退,漸漸退出了消費者的視野。
隨著新一輪的消費升級,消費者對品質、健康和口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些日式快餐品牌不但沒跟緊這波升級潮,反而食品安全問題頻出。
早在2011年,味千拉面宣傳的純骨湯熬制的湯底實則是濃縮液勾兌而成,狠狠打了自己的臉,“一碗湯的鈣質含量更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類的數十倍”。
2021年年底,吉野家被曝出使用狀態(tài)不佳的蔬菜、發(fā)臭的肉末、一周換一次的“老油”制作餐食,并登上微博熱搜榜。吉野家因多次因食品違法行為或虛假廣告被處罰了多次。
接連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對日式快餐品牌逐漸祛魅,匠心這種品類基因早就“漸行漸遠”了。
不僅是平價日料,某些高端日料同樣存在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就在內參君發(fā)稿前一天,一家人均2000元的網紅日料店翻車,起因是“被舉報賣核輻射地區(qū)的食品”,可調查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這個號稱“餐透日本味、料理真有材”的店,菜就是周邊農貿市場購買的。網友紛紛評論:還是日料店好,從不坑窮人……
市監(jiān)局核實后表示:產地非日本
總而言之,頻繁發(fā)生的食品安全危機,正漸漸透支著大家對這個品類的信任。日料逐漸褪去“高端、精致、好食材”的光環(huán),取而代之的是質疑。如此看來,日料的“敗退”似乎早已有跡可循。
本土品牌崛起
下沉市場大有可為
雖然不少品牌已經漸漸“退場”,但日料品類的市場份額仍在,消費者仍有需求,一批更懂中國市場的餐飲人,利用自己對本地市場的敏銳度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也開始創(chuàng)造新的日料品牌。
例如獲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的小森日禾,專為年輕人打造的日料品牌,用餐環(huán)境是很適合打卡的日系小清新路線,人均在100元左右,希望能將好吃不貴的日料品牌帶入消費者的日常。
再如甚五郎·東京拉面,何勇集團考察全國多個城市后,反復打磨出的“超高性價比”日式拉面品牌。拉面的價格降到18元/碗,更適合下沉市場,菜單品類更加豐富,增加小吃、燒鳥、壽喜鍋等,門店日營業(yè)額可達1萬元。
此外,北京的村上一屋、九本,湖北的仙隱小鹿、河南的白石深夜食堂等品牌也逐漸發(fā)展起來,甚至開出了近百家店。這些品牌的共同點是性價比高,務實,并善于結合市場創(chuàng)新。比如slogan為“國民日料放心點”的村上一屋,人均80元、年銷售額達到億元級別;白石的深夜食堂也在品牌模式、管理、組織力方面不斷升級,目前擁有100+門店,遍布全國60多座城市。
小紅書上搜索“平價日料”有3萬+筆記
上海、杭州、北京、廣州居多
與外來品牌比,他們有著更精準的洞察力,更懂得中國消費者的訴求。比如村上一屋將服務一詞“優(yōu)化”成“照顧”,前者很繁瑣,而后者很簡單,只要客戶有訴求,服務員能在顧客不呼喊的時候及時捕捉需求,更加人性化。
雖然這些品牌與上文所討論的日式快餐賽道并不完全重合,但代表著日料品類日后的發(fā)展方向,年輕化、品質化,隨勢而變、探究消費本質,而不再是一套拳打天下。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七飯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