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鈦媒體對中國巨頭公司們進行了一輪深度復盤:過去,大公司們到底在焦慮什么?未來,他們將怎樣迎接不確定的市場?
成立八年后,王興的美團在2018年9月登陸港股。這個時間節(jié)點,也成為我們觀察和復盤美團的關鍵契機。
回望美團的 2018 年,是急速擴張的一年:
通過收購摩拜、網約車上海開城,美團試圖打破由滴滴主導出行領域;
耕耘酒店業(yè)近5年,美團酒旅的國內酒店間夜量超越了攜程;
孵化小象生鮮,劍指盒馬鮮生布局線下商超;
借由上線美團閃購,推出了快零售的概念,與京東到家、餓了么展開競爭;
而7月底亮相的美團無人配送開放平臺,則宣告美團投身到BAT領跑的AI賽道之中.........
在2017年,美團還是只是一個外賣、酒旅、到店服務為主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而到了2018年9月上市前夕,美團進軍了幾乎所有與線下商業(yè)有關的超級入口,成為最大的O2O平臺。
對比IPO前后,美團的多輪擴張,同樣留給市場留下了疑問:美團的極限究竟在哪里?
這樣的質疑,更是體現(xiàn)在了美團上市后的股價上。
不少聲音認為,美團通過去年的一系列操作開啟了“無限戰(zhàn)爭”,但除外賣業(yè)務之外,美團還沒能在多領域競爭中獲得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上市后沒多久,美團就因為股價的下挫與虧損,再次遭到外界的質疑。
但與之相對的是投資人以及跟隨者們的支持。
“王興是少有的對野蠻生長的中國互聯(lián)網格局有著清晰認知的思考者,是將思辨精神運用到企業(yè)管理中最好的企業(yè)家之一,這或許也是美團不斷越過山丘,獲得更大成功的原因。”
在美團點評正式掛牌前,美團的A輪投資人、紅杉中國創(chuàng)始合伙人沈南鵬如此評價“九敗一勝”的王興與美團。
過去的20年間,中國的互聯(lián)網幾經沉浮,大浪淘沙后,形成了阿里、騰訊、百度主導的格局。但王興帶領美團憑借2018年的表現(xiàn),被視作對BAT格局最具威脅的挑戰(zhàn)者之一。
復盤2018,我們是否真能找到美團擴張的邊界?王興的野望究竟在何處?
上市前的擴張,不止“27億美元的摩拜”
此前,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強調,單業(yè)務公司無論什么業(yè)務都會到天花板,要避免這個事情發(fā)生,并不是堅守用戶體驗就行,而是在已有的業(yè)務達到天花板之前開始新業(yè)務。
近幾年美團保持著一年一次組織架構調整的習慣,每次都意味著邊界的擴張。
2017年12月1日,剛剛獲得了40億美元融資的美團點評,將原有的美團平臺及酒旅事業(yè)群、點評平臺及綜合事業(yè)群,調整為新的到店事業(yè)群、大零售事業(yè)群、酒店旅游事業(yè)群以及出行事業(yè)部四大業(yè)務體系。此次調整中,美團點評重點聚焦的是“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個場景。
顯然,在上市前夜,美團正試圖在外賣、酒旅之外,尋找超級平臺的重要拼圖。
在很多人眼中,美團在2018年的擴張似乎違背了專業(yè)化的傳統(tǒng)商業(yè)觀念,但美團有著自己的邏輯。
2018年美團擴張的遵循著一個邏輯,即從大眾高頻的市場切入,錯位競爭,然后提升供給側技術能力,進而打造出護城河。
這也就能解釋備受市場詬病的美團出行戰(zhàn)略。
出行市場的特征與上述美團的擴張路線契合。無論是摩拜所在的共享單車賽道,還是滴滴的網約車市場,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頭部公司的日交易筆數基本上都在2000萬單左右。于是,2018年擴張的戰(zhàn)役先從出行市場打響。
出行行業(yè)
2018年3月,經過在南京一年的試驗,以及北京地區(qū)的挫敗后,美團在上海與滴滴展開了對攻。
為了在短時間內快速聚攏司機與用戶,美團宣布上海前2萬名注冊司機(北京為前5萬名)前3個月免交易抽成;三個月后,司機每單抽成8%;在收入上,美團也有保底政策,司機當天完成10單可以得到600元的保底收入,若單量總額超過600元,額外獎勵200元。對于新用戶,美團打車補貼了3張14元的優(yōu)惠券。
補貼的效果立竿見影,僅過了一周,美團方面就宣布上海站的日訂單超過了30萬。而司機端的補貼也在加大,一名美團打車的司機告訴鈦媒體駐華東團隊,美團進入上海的第二周,保底收入就從600元變成了700元,超過700元又額外獎勵200元。
另外,美團豐富了獎勵體系,比如符合一定等級資格司機也可以選擇在7天內跑夠一定單量與金度,超過后,加上獎勵7天收入最高可以到8000元。
而在共享單車這條戰(zhàn)線上,美團則暗自發(fā)力,籌劃對摩拜的收購。
2018年4月3日當晚,摩拜股東會通過美團收購方案,美團以27億美元作價收購摩拜,包括65%現(xiàn)金和35%美團股票,此外美團承擔摩拜債務(5-10億美元之間),管理團隊留任。
酒旅行業(yè)
同時,美團酒店在國內酒店業(yè)務預訂上也實現(xiàn)了顛覆。在2018年第二季度,美團以6790萬的訂單量、7290萬的國內酒店間夜量超越攜程、去哪兒、同程藝龍三家之和。
即便在看似不起眼的短租民宿領域,美團旗下的榛果民宿憑借在二三線下沉市場的擴張,僅用了1年半的時間,就吸納了35萬在線房源與8萬在線房東,間夜量在2018年底悄無聲息的逆襲了Airbnb中國。
新零售
此外,美團面向零售餐飲等線下場景還推出了小象生鮮、閃購、“好貨拼團”、美團買菜、快驢業(yè)務以及無人配送開放平臺等業(yè)務。
通過大規(guī)模布局,美團逐漸形成了如上圖所示的閉環(huán)大框架結構。
資本市場的“不理解”
但要命的是,在急速擴張中的美團迎來了“要命的”一波港股上市潮。
2018年的港股上市潮極具特點:新經濟公司多,獨角獸多,破發(fā)多。而美團的上市也是2018年港股上市潮中最閃亮的一顆星。
2018年9月20日,美團點評正式在相關主板上市,股票代碼為3690。
剛剛上市后的美團點評的股價一路走高,開盤漲5.65%,報72.9港元,市值達4033億港元/510億美元,一時間超越了小米、京東、網易、拼多多等互聯(lián)網公司。
也得益于前文所述的急速擴張,美團的GTV、平臺用戶與活躍商戶都取得了不錯的增長。
其中,交易金額(GTV)為1457億元,2017年同期為1041億元,同比增長40%。
交易用戶數方面,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前十二個月為3.82億,2018年三季度實現(xiàn)同比增長30.3%。同時,每位交易用戶年均交易筆數截止2018年9月30日的前十二個月為22.7筆,同比增長32.6%。
在活躍商戶數上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前十二個月為550萬,截至2017年9月30日的前十二個月為380萬,2018年第三季度年實現(xiàn)同比增長44.3%。
同時,多元的業(yè)務支撐讓美團構建起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超級平臺。
縱觀當下中國互聯(lián)網的超級平臺,都從多元化的組織架構中嘗到了甜頭。阿里有淘寶、天貓、阿里云、螞蟻金服、菜鳥、釘釘、新零售這七種武器;騰訊憑借微信、支付、游戲業(yè)務撐起了3萬多億港幣的市值;字節(jié)跳動也依靠今日頭條、抖音與國際化威脅到BAT的領導地位。
美團唯有構建起自己的平臺架構,才能擔當起與上述互聯(lián)網巨頭們旗鼓相當的市值。
但既然已經上市,就必須要面對市場們對公司盈利的迫切需求。此時,擴張無疑是一把雙刃劍,擴張所帶來的并不好看的利潤表,令美團股價一度走跌。
在出行領域,開城上海后,美團便與滴滴開啟了的補貼大戰(zhàn),以爭奪市場與用戶。但由于多次被上海交管部門約談,不得不放棄補貼政策與激進的擴張策略。而對摩拜的收購也加重了虧損。
美團的財務數據顯示,受到新收購的共享單車摩拜及網約車業(yè)務的銷售成本激增影響,2018年1-4月虧損20億。而第三季度,美團也因為加大對新業(yè)務的投資與網約車的拓展,經調整虧損凈額25億元。據美團此前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將不再拓展網約車業(yè)務。
一時間,究竟是創(chuàng)造高利潤來取悅資本市場,還是堅持高速增長打造“吃”的帝國,成為美團必須面對的抉擇。
自去年9月20日以來,美團點評股價的表現(xiàn)并不理想。截止鈦媒體發(fā)稿前,美團點評每股53.300港元,市值從4000多億港幣跌落至2927.62億港元。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