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期間產生的十幾億件包裹中,已經有超過11億件被及時送達;其中前1億件簽收時間為2.6天,比去年再提速5小時。
奇跡過后,一切重歸常態(tài)。
趕在下一個業(yè)務高峰到來之前,我們也有時間充分思考和復盤。復盤過去走過的路,思考雙11到底都帶來了什么?
這個“過去”有多久?十年。從2009到2018,第一個雙11走到現(xiàn)在,已整整十年。
十年雙11,半部快遞史。
之所以稱其為“半部”,一則快遞公司不僅是電商網購和十年雙11的主力軍,同時也在不停的迭代并衍生出多種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和新商機;二則以十年為界,快遞江湖的上半場已經收官,下半場也正式開啟。
站在這樣一個關口,重溫這段歷史,雖然談不上波瀾壯闊,但也足夠后來人懷念和銘記。
一、2009年:生于偶然
2009年10月1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簡稱新郵政法)正式頒布實施。被各部門追打了二十多年的民營快遞,終于擺脫“黑快遞”的身份,正式獲得法律地位和認可。
按國務院要求重新理清思路,郵政管理部門將快遞服務納入規(guī)范化管理,民營快遞自此進入正規(guī)軍行列,駛上發(fā)展的快車道。
差不多與此同時,2009年的夏天,當時兼任淘寶商城總經理的張勇(花名:逍遙子)出差前給同事們安排了一個任務:11月份干點兒啥,把成交量往上拉一拉。
淘寶商城市場部十余人邊吃零食邊聊天,聊著聊著聊到被廣大網友們調侃的“光棍節(jié)”,于是決定效仿美國“黑色星期五”,搞一次平臺大促。第一屆雙11的雛形就這樣產生。
幾個月后,只有27個商家參與大促的首個雙11如期上線。
2009年的雙11,淘寶商城的銷售額是5200萬元,僅有不到30個品牌參與,共產生物流訂單26萬。
26萬物流訂單的誘惑力有多大?老鬼的朋友“快遞業(yè)內小外行”回顧這段歷史時指出,彼時淘寶的平臺效應還未顯現(xiàn),快遞企業(yè)也只是將其視為一個大客戶,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業(yè)務數(shù)據是最好的注解:
2005年圓通、亞風等快遞公司開始與淘寶合作時,淘寶能給兩家提供的業(yè)務單量僅有1千多票,而同年申通的日均單量已近20萬票;2007年全淘寶產生的包裹數(shù)量日均不到20萬單,當時順豐日均快遞業(yè)務量近40萬、申通30萬左右、圓通20萬上下,中通、韻達、天天十幾萬;到2009年,申通日均業(yè)務量已逼近百萬大關。
因此,第一個雙11產生的26萬物流訂單,對當時的幾大快遞來講,尤其是獲得正式的法律地位、正卯足了勁要大干一場的民營快遞,確實顯得“僧多粥少”。
只是,誰也想不到這位客戶以后的發(fā)展和野心,更想不到日后的命運會與這個大客戶緊密相關。
二、2010:甜蜜的哀傷
如果說新郵政法為快遞營商環(huán)境清理了一系列體制性障礙,那么自2009年起開始呈爆發(fā)之勢的電商則給快遞打開了一片新大陸。
雙11的誕生是偶然,雙11背后的電商爆發(fā)是必然。
2010年的快遞江湖風生水起。網絡分布、組織結構、定價模式與電商更為契合的加盟制快遞公司,在業(yè)務量上不但反超順豐、宅急送等直營快遞,而且迅速形成領先優(yōu)勢。
這一年,申通、圓通、韻達等日均業(yè)務量先后突破100萬件大關,中通、匯通、天天緊隨其后;CCES、港中能達、鑫飛鴻、快捷快遞等也都活得很好;從速爾分家出來的合伙人余聯(lián)兵創(chuàng)立了優(yōu)速,另一個合伙人饒國榮不久之后也選擇離開并創(chuàng)建龍邦;余聯(lián)兵和饒國榮離開速爾后,他們手中的股份都被同一個人接手——張煊楠。
張煊楠是友和道通集團的董事長,旗下除了自有航空公司,還涵蓋物流園區(qū)、供應鏈等產業(yè),唯一欠缺的業(yè)務板塊就是快遞。全資接盤速爾后,張煊楠仍不滿意,恰逢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在為旗下的三家國內快遞網絡(全一快遞+北京中外運速遞+香港金果快遞)尋找買家。
說起中外運敦豪的中國快遞“掘金史”也是無限唏噓。2010年6月瞅準了中國電商大爆發(fā)的歷史機遇,果斷出手收購全一快遞,然后與中外運集團旗下的北京中外運速遞有限公司共同啟用新品牌“中外運全一”,憋足了勁要大干一場。但人算不如天算,4個月后新郵政法正式頒布實施,其中有這樣一條規(guī)定: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yè)務。更要命的是,這一規(guī)定不僅包括獨資國外快遞企業(yè),還包括了合資的快遞企業(yè)。
迫不得已之下,中外運敦豪只能將其轉手。最終,3億元買來的全一,以1億的作價賤賣,還贈送了北京中外運和香港金果兩家小網。中外運敦豪自此徹底退出國內市場,而買家正是張煊楠執(zhí)掌的友和道通。
電商浸透、政策護航下的國內快遞,簡直就是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天堂。
阿里巴巴也開始在物流方面加速布局。
彼時,“快遞教父”陳平剛從宅急送出走,于2009年創(chuàng)立星晨急便,跟隨響應者眾,不到一年就在全國建成一張大網,32個運轉中心,50多個中轉站和分撥,網點數(shù)量達1500余個。
2010年3月29日,星晨急便收到阿里巴巴拋來的橄欖枝,后者以數(shù)千萬元資本強勢注入,并借此拉開物流整合大幕。
時任淘寶網副總裁的張勇(逍遙子)公開表示,自2009年以來,淘寶網開始聯(lián)合國內諸多物流企業(yè),在京、滬、深等地與第三方共建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欲“完成從淘寶網訂單流轉到實物包裹遞送的服務標準的統(tǒng)一”。
直到2010年6月11日,淘寶網正式宣布推出淘寶大物流計劃,該計劃的核心包含了API接口全面開放的淘寶物流寶平臺、物流合作伙伴體系以及物流服務標準體系等三大塊內容。
阿里巴巴的大物流計劃浮出水面。
借用當時淘寶網物流平臺總監(jiān)龔濤的話,大物流計劃不止包括傳統(tǒng)想象里的遞送環(huán)節(jié),而是囊括了整個物流體系的所有上下游產業(yè)鏈:
物流園區(qū)建設、管理的基礎設置投資者;提供流程、作業(yè)標準的服務提供商;提供運輸、配送服務的運輸、配送服務商;提供技術支持和數(shù)據接口的ISV管理軟件服務商;提供各種包材、包裝設計方案的包裝材料供應商;提供加工、售后服務的流通加工服務提供商;以及提供流通融資服務的流通融資服務提供商都是淘寶大物流計劃的潛在合作方。
越來越多的快遞公司以及其他物流合作伙伴陸續(xù)進入到這個體系。阿里巴巴和淘寶也從快遞公司的一個“普通大客戶”慢慢轉變成物流服務的集成商,平臺效應逐步顯現(xiàn)。
與此同時,細心的快遞人還發(fā)現(xiàn)在淘寶新上線的物流平臺“各地分倉”一欄中,有一家新公司悄悄出現(xiàn)在華東地區(qū)的推薦名單上。這家公司就是百世物流。
幾個月后,趕在第二個雙11到來之前,百世物流閃電并購匯通,并將匯通快運更名為百世匯通,一直到6年后才二次更名為現(xiàn)在的百世快遞。從華爾街歸來的精英周韶寧以標準的華爾街式打法強勢入局快遞,一戰(zhàn)成名。
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2010年的雙11如約而至。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阿里巴巴這次有充足的時間來籌劃雙11,并將其視為整個集團最重要的活動。雙11也不負所望,交出首個過億的成績單——
2010年雙11單日銷售額達到9.36億,每秒超過2萬元交易額,181家店鋪過百萬,其中11家過千萬。共產生物流訂單1000多萬,較前一年暴增近40倍。
至此,電商體內蘊藏的巨大能量徹底將快遞公司征服。
也是從這一年的雙11開始,快遞公司“痛感”明顯,“爆倉”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媒體提及。
然而即便如此,在很多加盟商和網點老板們的看來,這也是一種“甜蜜的哀傷”,因為——生意太好了,沒辦法啊。
共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快遞擅放代收點 遭遇糾紛誰擔責?
快遞業(yè)騰飛:科技投入不斷加大 智能分揀各顯神通
雙11剁手過后 上億快遞包裝去哪兒了?
線上渠道打開 大件快遞春天將來臨
雙十一狂歡的環(huán)境成本:18.7億件快遞垃圾該如何處理?
搜索更多: 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