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了這幾個問題,曾經(jīng)為了天貓拋棄京東的優(yōu)衣庫,為何在今年雙十一期間選擇微信小程序,也就不難找到答案。
微信紅包的橫空出世,成為微信支付對抗支付寶的前奏,小程序在雙十一前夕的發(fā)力,當真意在對抗電商巨頭嗎?恐怕不盡然。
小程序不等于電商
即便電商創(chuàng)業(yè)者張口閉口都在談論小程序的流量紅利,微信始終保持了沉默,以至于出現(xiàn)了很多第三方解讀。
靠譜好物創(chuàng)始人魏明杰的觀點是,“社交電商里,社交是核心基因,交互才是根本點,而商品和人的信息流重構是創(chuàng)業(yè)者最大的彎道機會。如果傳統(tǒng)電商買完東西意味著交易結束,而社交電商買完東西,裂變才剛剛開始。”
42章經(jīng)曲凱則認為,小程序的發(fā)展就是要始終堅持拿信息裂變作為方法論,去服務四線往下的微信互聯(lián)網(wǎng)新增用戶。
這些解讀不無道理,但小程序的假想敵并非是電商平臺,從2017年初的上線至今,一直在朝兩個方向迭代。
其一,小程序本質上還是工具。
張小龍曾對微信小程序有過描述,小程序誕生的目的并非是為了解決流量焦慮,而是一種隱藏入口、利用碎片化場景、“用完即走”的輕巧體驗,打通線上線下資源的一個樞紐。
也就是說,小程序的本質還是工具,恰巧遇到了微信的社交紅利,社交關系圈抹平了消費理念上的差異,社交電商的裂變也就由之發(fā)生。
工具屬性的微信小程序,自然不會站在電商的對立面,在社交電商的場景外,會員留存。連接線下等都是小程序的優(yōu)勢。諸如優(yōu)衣庫、Zara等頭部品牌擁抱微信小程序,看到的是小程序的工具屬性,有著完全的自主權。
其二,線上和線下的中間態(tài)。
2008年電商首次被宜家提上日程,卻被創(chuàng)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老爺子以電商會損害線下生意駁回,直到2018年10月底,宜家中國試水近兩年的電商業(yè)務才擴展至149個城市。但在今年8月份,宜家卻悄然上線了“IKEA宜家家居快閃店”小程序,似乎不符合宜家小心謹慎的風格。
另一個例子就是優(yōu)衣庫。某種程度上,優(yōu)衣庫是電商平臺二選一的犧牲品,卻也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優(yōu)衣庫、宜家等一眾品牌商眼中,微信小程序并不是純粹的電商應用,而是線上和線下的中間態(tài),既是打通線上線下的媒介,也滿足了品牌商切入微信流量紅利、尋找增量空間的心態(tài)。
在電商格局幾近板結的背景下,直接以電商平臺的身份對標巨頭們,無異于以卵擊石,但工具和中間態(tài)卻在雙十一的角逐中對電商巨頭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比如對線下零售的助力。連鎖百貨企業(yè)天虹在今年雙十一期間給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雙十一當天小程序客單量占比接近30%,比日?蛦瘟吭鲩L135%,日均銷售額增長162%;智慧停車小程序的停車訂單環(huán)比增長近110%。
除了對電商的助力,微信小程序已然成為零售商連接用戶的必備工具,也佐證了線上線下中間態(tài)的角色。
再比如變相切割了電商流量。電商已經(jīng)是存量市場,微信小程序在電商業(yè)務上的增長,其實也在變相從電商平臺手中搶市場,特別是品牌商已經(jīng)有所衡量的時候,似乎預示著零售市場格局的重新洗牌。
不管怎樣,對于淘寶為代表的電商體系而言,可怕的不是競爭對手的正面較量,而是意料之外的奇襲,前者還有反擊的抓手,后者似乎只能變相給品牌商施壓?缮鈭錾媳揪褪且粋利益取舍的過程,嘗到了微信的私域流量紅利,商家們還愿意用真金白銀去爭奪一次性的公域流量嗎?
2018年的雙十一,可能是小程序成為品牌標配的開始。
來源: 虎嗅-Alter 共2頁 上一頁 [1] [2] 微盟支持“微信購物單”功能 助力電商小程序留存用戶 親子行業(yè)領軍品牌“啵樂樂”牽手微盟 用小程序掘金3萬億親子產(chǎn)業(yè) 小程序創(chuàng)業(yè):新金礦 野望與焦慮 雙11“吃土季”小程序將成大贏家? 雙十一第十年 小程序奏響電商變奏曲 搜索更多: 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