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最近貌似走到了歷史關口,猩便利、果小美先后獲得超過5億元融資,京東、阿里、餓了么等巨頭也紛紛布局,每日優(yōu)鮮便利購融資2億美元的消息,更是在創(chuàng)投圈炸開了鍋,無人貨架的戰(zhàn)爭在快速演變升級。
喧囂的背后,盡管有資金和資源的強勢注入,但每家貨架公司本質上都會繞不開幾個核心問題,那就是背后需求的真?zhèn)闻c大小,輕模式還是重模式切入,如何找到突破點,怎么樣才能持續(xù)盈利?
友盒便利店創(chuàng)始人陳惠魯、小閃科技創(chuàng)始人林孝毅、鮮喵網絡創(chuàng)始人應向陽、便利客創(chuàng)始人孫亮,以及眾海投資合伙人李穎,針對以上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并提出以下5個主要觀點:
一. 無人貨架從寫字樓數(shù)量、覆蓋面積、用戶人數(shù)三個層面去計算,均可驗證為百億級市場;
二. 無人貨架正在從上游供應、中游物流、下游延展三個維度實現(xiàn)近幾十年零售業(yè)的兩大變革:更近的位置、更快的速度;
三. 輕和重模式的爭議,在本質上沒有區(qū)別。凡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總是輕的。凡是涉及到物質需求,怎么做都是重的;
四. 無人貨架的利潤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是做掙錢的生意,就是要突破盈虧的平衡點,第二是做值錢的生意,那就需要資本的運作;
五. 對于零售行業(yè),無人貨架和當年的電商一樣,觸發(fā)了更高頻、更及時的消費,并引導行業(yè)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
1、市場體量到底有多大?
主持人:無人貨架這門生意的需求和體量到底有多大?在現(xiàn)有體量的基礎上,還有哪些擴容的方向?
陳惠魯:無人貨架肯定是百億級市場,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去推算市場規(guī)模:
一. 包含商住一體式公寓,北京有2000多棟寫字樓,根據運營模型,貨架的投放門檻是20-30個常住人口一個點位。正常情況下,一棟辦公樓可以鋪設50個點位,那么北京可供鋪設的點位是十幾萬個。在這個基礎上乘以20-30倍,就是全國的大致體量,也就是300萬個無人貨架;
二. 2016年,北京地區(qū)公布的A級寫字樓面積是400多萬平米。一個貨架可以覆蓋的面積接近于100平米,也就是說,在北京的A級寫字樓場景,有4萬個貨架點位可以被開發(fā)。如果將A級寫字樓以外的辦公場所也納入其中,那是這個數(shù)值的2-3倍,差不多也是十幾萬個點位。
三. 從人口去推算,全國有1.5億白領人群,按照一個貨架可以服務50個白領,要滿足所有白領的辦公室食品需求,市場的天花板同樣是300萬個,和前述的兩個預估值相匹配。
一個貨架一年到底能掙多少錢?我這里的數(shù)據是,一個月的營業(yè)額2000塊,減去節(jié)假日,一年大約是1.5萬的流水。換句話說,按照無人貨架的市場峰值,在全國有300萬個貨架成功落地運營,市場體量接近500億元。
李穎:有需求,有體量,那這個業(yè)態(tài)往后如何去演進?我從場景角度提出一個方向。我們發(fā)現(xiàn),消費的本質并不是簡單的時間占有或者消費力分配,而是與消費場景有關。也就是說,同在辦公室場景,流水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如何去搶占高消費能力的辦公場景是第一步的關鍵。
林孝毅:還有一個方向是從消費者角度,從辦公室到公寓,我們可能服務的是同一批用戶。對這批用戶而言,他們希望在辦公場景之外,不管是到家還是到學校、醫(yī)院、酒店,都有貨架滿足他的即時需求。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無人貨架,如果能在不同場景中延伸,體量能再跨越一個層次。
孫亮:無人貨架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日本有560萬臺自動售貨機,可見這個行業(yè)還是非常龐大和成熟的。用時間機器理論去解釋,我們可以相信,日本、美國今天的樣子,很大概率上,也會是中國未來的狀態(tài)。
2、行業(yè)突破點在哪里?
主持人:結合無人貨架目前的突破點,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做技術升級,一個是和物流、便利店等業(yè)態(tài)融合,第三是圍繞產品、人群、場景去做延伸服務。各自的空間有多大的可能性?
孫亮:在我看來,過去十年,有兩個大趨勢是不變的:一個是從大賣場演進到便利店,再到售貨機,貨物離用戶越來越近;另一個是流通的速度越來越快,7-11早期有倉庫,后來為了實現(xiàn)快速配送,異地覆蓋取消了倉庫,流通過程中的停留點減少,速度也隨之加快。
應向陽:某種意義上,無人貨架正在將兩種趨勢推向極致化,可以從3個方面得到體現(xiàn):
一. 在上游供應商,突破標品的瓶頸。在世界范圍內,賣礦泉水、紅牛是賺不到錢的,能靠賣標品掙錢的渠道一定是廠商直接參與的。
既然標品利潤極低,無人貨架作為新渠道、新終端,怎么去倒逼供應鏈,去做又能滿足其獨特性,又能保持一定利潤率的非標產品?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出現(xiàn)了一些在辦公室場景下的消費品牌,比如自加熱火鍋,小包裝堅果,果切沙拉,都是上游定制的方向;
二. 重構物流和供應鏈。在物流環(huán)節(jié),就像餓了么或者美團過去催生了人人快遞、達達這樣的平臺化配送公司。在未來,無人貨架可能會催生更多同城派送的新興模式,使物流密度和效率進一步血管化。
在這個過程中,以無人貨架為代表的新零售供應鏈,不僅要與傳統(tǒng)供應鏈相融合,更要起到反向重構的作用。就像做生鮮,如果供應鏈不重構,在舊有的供應體系下,我們不可能滿足新人群的新需求。
三. 在終端形態(tài),無人貨架可能是下一個分眾場景。和分眾的模式相對比,無人貨架場景下的人群不僅與其完全重合,甚至能和終端接觸更長的時間,從曝光次數(shù)、粘性、轉化率,以及停留時間,都有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延伸。
林孝毅:還有第一個可能性,做更細顆粒度的運營,向不同的場景延伸。共享單剛出來的時候,被偷、被盜的現(xiàn)象非常多,現(xiàn)在大街上都是共享單車了,你還會去偷盜嗎?90年代初,商超剛剛進入中國,盜損率高達30%。在我印象中,當時臺灣的一家企業(yè)好又多來到中國,虧本很驚人。
當新興的業(yè)態(tài)處于前期時,一定會向其他的方向去融合,所以我們看重的是,商業(yè)場景的原生價值,和延伸空間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在同一個城市里,運營1萬個點位的無人貨架和100個便利店,兩者的運營能力有什么區(qū)別?
從這個維度去分析,你會發(fā)現(xiàn),經營無人貨架的企業(yè)只有具備更精細化、科技化的運營能力,生意才能打開局面。一旦形成精細化運營1萬個點位的能力,再去線下收購其他業(yè)務就比較容易了。
這也可以說明,為什么線下的大的百貨公司,包括一些大型商超,為什么要反向到線上找便利商談收購?因為它們自身運營能力的顆粒度不足以兼并其他業(yè)態(tài)。而阿里巴巴或京東,卻能夠較輕松的向線下延伸,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降維打擊。
也就是說,當你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夠細,比如把零售物流做的非常細,如果你連毛細血管都打通了,那么動脈和靜脈,你是可以反向打回去的。
共2頁 [1] [2] 下一頁
無人貨架成資本眼中“香餑餑”:是虛火還是剛需?
無人貨架這盤創(chuàng)業(yè)游戲 到底是什么模樣?
無人貨架戰(zhàn)事升級 騰訊領投每日優(yōu)鮮便利購
如果無人貨架和外賣小哥結合 或許能起死回生
難以獨立存活,無人貨架的出路在哪兒?
搜索更多: 無人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