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商網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出身的老板嚴搏非,致力于將季風書園打造成“比流行高半格”的文化沙漠中的一口井。最輝煌的時候,季風書園開了8家分店。不少滬上學者感慨:難以想象,沒有季風書園的上海,會是什么樣子?
然而從2008年開始,由于租金大幅上漲,季風書園多家門店頻頻踏入倒閉邊緣,苦撐3年后,嚴搏非在去年年底關掉了市區(qū)4家分店。
上海不少知名的民營獨立書店,甚至“新華系”下的國有書店,都經歷著與季風書園相似的遭遇。
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實體書店的存亡已經引起政府的重視。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出臺了專項支持實體書店的財政撥款,另一座文化名城杭州也推出類似舉措。近日,新聞出版總署表示,年底前將出臺扶持民營書店發(fā)展的財稅優(yōu)惠政策,并將國有書店建設納入城市規(guī)劃之中。
事實上,“拯救”實體書店只是上海未來五年將文化產業(yè)打造為城市支柱產業(yè)這一大局中的一部分。
政府“救市”
2月29日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支持實體書店專項資金接受申報之后,嚴搏非也遞交了材料,申報資助補貼。
根據《上海市出版物發(fā)行網點建設扶持資金管理辦法》,今年的扶持資金共計1500萬元,其中500萬元用于定向支持各類實體書店,尤其是形成專業(yè)定位和品牌影響的民營實體書店。
嚴搏非沒有透露這次申報的金額。根據規(guī)定,每家書店最多可申報50萬元資助,若能開展引領全民閱讀的項目或活動,還可另外申請不高于50萬元的獎勵。
同城的博庫書城、大眾書局、上海書城等,也都遞交了申報材料。本報從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了解到,盡管申請資助的書店數(shù)量還有待統(tǒng)計,但書店申請的踴躍熱烈程度,超出了新聞出版局的預估。
500萬元的扶持資金,出現(xiàn)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意料之中。上海目前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的網點近4000家,每年實現(xiàn)的銷售產值是110億元左右。但是,實體書店的狀況卻不容樂觀,中華全國工商聯(lián)合會書業(yè)商會在一份調查中指出,過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倒閉趨勢還在加劇。2011年,全國實體書店更是集體跌入寒冬,不少行業(yè)佼佼者都面臨關張窘境。“沉重的租金壓力和網絡書店低價書的擠壓,已讓實體書店在夾縫中艱難求存。”一位經營圖書批發(fā)10多年的人士表示,很多實體書店已淪為網上書店的“展廳”,大多數(shù)人都是先在實體書店看書,再去網購。
對于季風書園而言,由于定位的獨特性,它的存亡命運更多地系于租金方面。
嚴搏非認為,投資開書店,資金要求不高,但地段一定要好。季風書園最早在上海地鐵一號線陜西路站租了一個41平方米的小店鋪,租金是6元/平方米/天。當時地鐵的人流量并不理想,但“季風”堅持在地鐵沿線布點的策略,相繼在鬧市區(qū)的地鐵站開出分店。等到地鐵的客流出現(xiàn)巨量增長的時候,季風書園也迎來收獲的季節(jié)。
不過,隨著黃金地段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后來者的進入成本成倍增加。
季風書園在去年關閉了市區(qū)4家門店,就是因為租金合同到期,高租金難以續(xù)約。如季風書園在來福士廣場的門店,據嚴搏非稱,當初來福士廣場開業(yè)時,季風書店簽了一個“3+3+2”的8年合約。
“就是這樣一個8年合約,讓季風書店在來福士廣場足足撐了8年,期間沒有虧錢。”據一位業(yè)內人士透露。
去年這份8年合約到期后,因為現(xiàn)租價是以前的5倍,對于季風書園來說,已難以承受。
相比之下,季風書園在上海民營獨立書店中算是較早創(chuàng)辦的,在租金、地段等方面已經略占優(yōu)勢,更多的民營書店日子過得則更艱難。
正因為如此,“拯救”實體書店已經連續(xù)幾年成為全國兩會,包括一些地方兩會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關注的熱點。今年,全國政協(xié)委員張抗抗的提案就涉及全國民營書店紛紛停業(yè)的狀況。在提案中,她建議政府對實體書店進行大幅度減稅,以及資金支持困難書店,限制網絡書店的惡意競爭。
減稅減租政策可能給民營書店的重生帶來新的希望。嚴搏非說,租金是書店經營的最大成本,減房租對書店來說肯定是一個好事,但是,問題在于,要有具體的方法。“比如,這個房租的價格誰來定?若是由發(fā)展商來定,那么肯定是選擇賣黃金的,而不是開書店的。”
轉型之困
在上海對實體書店的支持政策中,政府的設想是,為實體書店,尤其是中小微、專精特的民營實體書店“雪中送炭”,支持它們走品質化、特色化的發(fā)展之路。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闞寧輝表示,主要目的是為了形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出版發(fā)行業(yè)態(tài)和全民閱讀活動機制,打造體現(xiàn)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定位和特征的一流的出版物發(fā)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閱讀人文環(huán)境。
不過,正是不少開辦中小微、專精特的書店人,為上海支持實體書店的難度增加了砝碼。
成立于2010年的1984書店就是“中小微、專精特”中的一個。1984書店的名字是以喬治·奧威爾的名作《1984》命名,店長是兩位“80后”,原先都在著名的廣告公司工作,收入不菲,出于對文藝的共同熱愛而自掏腰包開書店。
書店位于一間老房子內,50平方米不大的地方分割成里外兩間,外間主要放置開放式書架,出售圖書、創(chuàng)意小用品等,內間則布置得復古懷舊,供讀者休憩閱讀,有時還會在這里舉行紀錄片放映、獨立歌手音樂會等文藝活動。
1984書店里的藏書量大致在2000本左右,量不多,但都是老板親自精心挑選的,在這里讀者能“淘”到大書店找不到的詩歌集。
老板許多說:“我希望我的書店能夠使人心情愉悅,引領一種‘慢生活’。其實,現(xiàn)在的書店已經從純粹的賣書之地演變?yōu)樯缃粓鏊喿x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與所有書店一樣,高人氣未必會帶來高盈利。在“1984”,坐下來點杯飲料、吃塊蛋糕,拿本書坐下來慢慢品讀的顧客,遠比沖進來直奔“買書”主題的人要多得多。
雨果書店掛起招租牌 十全街書香行將消失
三聯(lián)書店:書店在“不盈利”中被逼消失
“新書限折令”對網上書店長期利好
蘇州外文書店關張 網店沖擊蔓延“新華系”
鄭州新華書店變身雜貨鋪:賣書又賣鍋
上海重現(xiàn)24小時書店 實體書店能否突圍
萬圣書園劉蘇里:傳統(tǒng)書店不會消失
浙江新華書店訴苦衷:面臨書業(yè)大環(huán)境挑戰(zhàn)
民營書店生存困難 新華書店也苦不堪言
減稅減租或年底出臺 民營書店看到曙光
陜西書店首次共同抵制出版社
長春新華書店嘗試多元化 欲突破電商困局
長春新華書店低調試水“多元化”
泉州民營書店5年少2/3 成本上漲網絡沖擊
實體書店扶持計劃有望年底出臺
實體書店的補貼政策只能是“扶一把”?
遭網店低價圍剿 民營書店如何突出重圍?
近五成實體書店關閉 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
民營書店減稅、減租政策將于今年底出臺
中國將出臺相關政策為民營書店減稅減租
搜索更多: 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