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喆就此詢問過商家,商家解釋稱產品均為生產線加工生產,只是分裝方式不同,質量絕無問題,且邊角料食品并非完整正品,因此無法使用原產品包裝袋進行包裝。
“來路不明”是當前邊角料食品存在的又一大問題。有消費者吐槽,自己購買的豬肉脯碎中竟然還夾雜著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種類的肉絲”。
記者發(fā)現(xiàn),這類“混合產品”絕非偶然,多名消費者表示,在購買的邊角料食品中發(fā)現(xiàn)過“不明產品”,有些同一包裝內的食品吃起來口感味道也相差很多,不像是同一批次、同一生產線生產的食品。
在從事食品加工行業(yè)多年的李智看來,除非是一些大型食品加工廠,否則邊角料的產出是很有限的。
“食品邊角料是在制作食品時出現(xiàn)的零碎材料,因形狀等原因無法被正品采用。企業(yè)為了經濟效益,會控制邊角料的產生,即便出現(xiàn),大部分也會被用作食品原料,回收再制作。”李智認為,實際中大規(guī)模售賣的邊角料食品不能排除是從多種渠道收集而來。
隨著邊角料食品逐漸成為“流量密碼”,很多人在購買時都忽略了價格,有消費者“算賬”后發(fā)現(xiàn),一些打著物美價廉旗號的邊角料食品和正品價格相差無幾,有的甚至超過正品售價。
《白皮書》提到無法保證產品品質、性價比存疑、演變成營銷概念已成為邊角料食品行業(yè)的痛點。部分商家用低質量產品、寵物食品和臨期食品冒充零食邊角料;部分商家通過包裝方式誤導消費者,產品真實價格甚至高于正裝產品;還有的商家僅將邊角料作為營銷概念添加至一般商品的標題中。
亟待出臺相關標準規(guī)范
“邊角料食品也是食品,食品經營者必須遵守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確保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指出,根據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食品包裝上應有食品名稱、配料表、生產者名稱、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許可證編號等信息。盡管邊角料食品多采用“散裝模式”,但法律規(guī)定,散裝食品外包裝也要標明食品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內容。
劉俊海補充指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因此商家不能以簡裝等任何理由推脫提供產品信息,更不能銷售“三無”食品。
鑒于當前邊角料食品多在網絡渠道售賣,陳音江提醒電商平臺也要加大審核力度。電子商務法規(guī)定,平臺對于商家具有資格審核義務,在食品、藥品等關于公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領域,平臺未盡資質資格審核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承擔相應責任。因此,在呼吁商家遵紀守法的同時,更應強化電商平臺責任,對商家嚴格審核,一旦出現(xiàn)消費者投訴等要積極介入并協(xié)助調查,保障消費者權益。
“目前我國對于邊角料食品,并沒有對應的產品標準或管理規(guī)范,使其處于‘灰色’地帶。”劉俊海認為,針對邊角料食品的特殊性,可以考慮由相關部門或行業(yè)協(xié)會等出臺相應的標準和規(guī)范,避免出現(xiàn)監(jiān)管盲區(qū)。
劉俊海舉例稱,可對邊角料食品的加工、存放、包裝和銷售模式等進行規(guī)范。比如,哪些食品邊角料適宜出售,哪些不適宜;邊角料食品可能含有多批次產品,如何合理確定保質期等。
同時,還應加強對邊角料食品的監(jiān)管,相關部門應對肉脯碎等重點品類食品的生產、銷售等環(huán)節(jié)進行抽檢,電商平臺也應收集消費者投訴問題,協(xié)助相關部門形成監(jiān)管合力。對出現(xiàn)問題的商家要采取“零容忍”態(tài)度,強化打擊力度,加大不法商家違法成本,合力嚴把邊角料食品的質量關和安全關。
來源:法治日報 記者 趙晨熙 共2頁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