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隨著這幾年機器人餐廳的遍地開花,很多城市都有了,人們見多了就談不上吸引力。
那些有錢有資源有品牌的巨頭們也沒激出什么水花,甚至倒閉的倒閉,沒落的沒落。
曾經(jīng)碧桂園有近百家機器人餐廳在珠三角十大城市開業(yè),短短幾年,在機器人故障、出餐慢、菜品味道差等吐槽聲中歇業(yè)退場。如今只剩下機器人谷店獨挑大梁,大眾點評顯示,該門店評分為3.8分。
盒馬與京東的機器人餐廳也走向了相似的命運:盒馬2018年開出的首家Robot.HE機器人餐廳,在大眾點評上只有3.9分;京東開在天津的首家機器人餐廳“京東X未來餐廳”在大眾點評上已顯示關(guān)閉。
2、給不了人們要的煙火氣和好味道,沒有復(fù)購就沒有出路
再者,機器人餐廳除了初階段嘗鮮外,很難吸引二次消費。
機器人餐廳,最多能靠噱頭解決拉新的問題,但餐飲店最終比拼的還是復(fù)購,核心競爭力是味道和性價比。
而在人們認知里,“機器人做的菜就是沒有人做得好吃”的潛意識根深蒂固。
很多吃慣了中餐的顧客是無法接受吃機器人炒的菜的,即便它的口味或許還可以,但在潛意識里,大多數(shù)人仍然會覺得機器人做的菜就是沒有人工好吃。
而且,一家餐廳要吸引顧客,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特的價值點和賣點。
就比如,你會去一個火鍋店吃飯,一個正餐餐廳吃飯,也會去一個快餐廳吃飯!但你會去機器人餐廳吃飯嗎?
顯然不會,現(xiàn)在只要一提到機器人餐廳,更多人想到的還是一個概念或主題!沒有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如果一家餐廳,沒能提供給顧客的獨特價值點,也不能解決顧客的某方面需求,就沒有長期價值,就沒有復(fù)購。
沒有復(fù)購的餐廳,基本就沒有出路。
3、本末倒置,機器人是工具,解決的是內(nèi)部效率問題
餐廳引入機器人,目的就是為了降本增效。
但用機器人代替人工真的能節(jié)約成本嗎?
目前餐飲行業(yè)引進的機器人分有軌機器人和無軌機器人兩種,價位從1.5萬元到6、7萬元一臺不等。而且機器人時常需要軟件更新,除去前期的投資外,還需要專業(yè)團隊日常維護,這樣算下來,成本遠高于用人。
如果覺得買斷太貴,市面上有專門租賃機器人的公司,一個機器人的租金在3000~5000元(按租賃數(shù)量浮動),而目前一名餐廳服務(wù)員正常的月薪在3000元左右。
綜合來看,如果是一次買斷,前幾年在人事成本上并沒有節(jié)省到,但卻多了維護成本的支出。如果用租的,最低也要3千元,其實跟一個服務(wù)員差不多。
“一臺炒菜機器人廚師采購價10萬元,傳菜機器人一臺3萬-4萬元,再算上預(yù)鋪軌道、維護成本,一家機器人餐廳在機器人上的花銷就得20萬元。”
長沙某餐飲品牌運營人員介紹,機器人餐廳是其品牌第4代門店,但機器人仍然是被動式服務(wù),且改造成本及后期維護費用偏高,品牌在改造第5代門店時,逐步撤走了機器人。
而且機器人還要考慮效用問題,做不到完全“替代”人工。
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餐飲的現(xiàn)代化和機械化是大勢所趨,但是機器人解決的是內(nèi)部效率的問題。
如果沒有顧客來吃飯,效率就變成了一紙空談,甚至是負擔(dān)。
小結(jié):
機器人餐廳作為新奇特,是吸引顧客進店的很大賣點,但這只能解決嘗鮮問題。
如今,對機器人餐廳感興趣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這個噱頭也已經(jīng)失效。
機器人,只是餐企內(nèi)部效率化、現(xiàn)代化的一環(huán),而不是顧客關(guān)注的價值點。
如果,弄混了這個,就是主次顛倒、本末倒置。
不僅僅是機器人餐廳,所有的餐廳都一樣,都需要解決顧客的痛點和需求,找到自己能提供給顧客的核心價值點,才能活下去。
來源:職業(yè)餐飲網(wǎng) 程三月
共2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