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品牌的時代一去不返,但“鞋王”百麗的種種轉型嘗試,卻萬變不離其宗。
當滔滔大河被分支千萬,不另尋出路卻固守河道,當然最后只得流水散盡,優(yōu)勢徒勞。
鞋王的最后一步,是退市。
百麗以531億港元私有化退市,這個創(chuàng)下港股交易新紀錄的價格,仍然與百麗十年前巔峰時期的1 400億港元市值,相差甚遠。
4月28日,百麗國際發(fā)布公告稱,高瓴資本、鼎輝投資以及百麗執(zhí)行董事盛放、于武組成財團,向百麗國際提出私有化要約。要約方稱,該注銷價格將不會上調。
即便是“賤賣”,此價格相對百麗過去一年的表現(xiàn)已有較高溢價,百麗國際在停牌前每股報價5.27港元,市值僅444億港元。這背后,是百麗國際同店銷售額連續(xù)13個季度負增長,以及截至2月28日的12個月內,凈利潤下跌18%,最核心的鞋類業(yè)務銷售額下跌10%,一年內關店700家——平均每天關掉2家店。
百麗國際表示,公司目前亟需轉型。但轉型不乏風險,私有化有助于相關戰(zhàn)略的實施推進。回顧這些年來百麗的轉型,轉而不變、淺嘗輒止、欲拒還迎成為關鍵詞,誰能想到,“鞋王”幾十年來一門心思做大的江山,竟成為新時代的負累。
強勢生長
5月16日,百麗最后一場業(yè)績發(fā)布會上,百麗CEO盛百椒說:“10年前百麗上市當日,曾凍結4 000多億元資金,竟然超過了中國工商銀行。幸好當時沒有得意忘形,大談成功之道,不然今天更無地自容。”
這位鮮少露面的CEO,話語間是掩飾不住的復雜情緒。
盛百椒已年近退休,回想其曾宣稱“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麗”,這一幕更顯悲情。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私有化之后,原百麗董事長鄧耀和CEO盛百椒將不再持有公司股份,合計套現(xiàn)130.93億港元。
長達26年的“鄧盛配”離場,也許預示著百麗將進入完全不同的軌道。長久以來,在“鄧盛配”的組合拳下,百麗一直向著超級大品牌的目標邁進。
首先是大規(guī)模。百麗創(chuàng)始人鄧耀從制鞋到零售,為百麗打造了女鞋的全產業(yè)鏈模式,隨后瞄準內地市場,搶占先機。
1991年盛百椒加盟深圳百麗成為總經理之后,也著眼于占領商場和街邊店,全面鋪設渠道。2010年到2012年,百麗每年新凈增門店數(shù)量都超過了1 500家,巔峰時的2013年,店鋪總數(shù)超過了1.9萬家,且均為直營。
再者是強收購。2007年百麗在香港上市,有了資本加持,百麗不但加速收購整合零售網(wǎng)絡,還開始進一步的品牌擴張:3.8億元收購Fila,6億元收購Millies,16億元收購森達……
加上之前收購的天美意等品牌,百麗旗下逐漸形成了超級品牌矩陣:百麗、斯加圖、真美詩、他她……再加上代理的Bata、CAT、Clarks等品牌,基本上實現(xiàn)了對用戶的全年齡、全價位覆蓋。
以上兩者完成了百麗在品牌、產能和渠道上的絕對話語權,讓百麗有底氣在當時主流的百貨商場進行壟斷式經營,不少商場的過半、甚至全部鞋類區(qū)域均被百麗的品牌包場。由此百麗掌握了定價權,標價往往高出同行三成。
大規(guī)模、強收購、壟斷式經營、高定價推動了百麗在2012年之前(2008年除外),凈利潤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其盈利能力之強,業(yè)內無出其右者。
但回顧這一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百麗的優(yōu)勢來自于幾個方面:一是百麗早期以“香港品牌、內地生產”而形成的內地市場先發(fā)優(yōu)勢;二是對主流渠道至高點的占領,對市場形成俯沖優(yōu)勢;三是多品牌全方位的覆蓋,形成排他性的壟斷優(yōu)勢。
于是,在如今先發(fā)紅利喪失(從供需兩旺到供大于求)、渠道分流和品牌個性化的大趨勢下,這三個優(yōu)勢已經脆弱不堪。
共3頁 [1] [2] [3] 下一頁
利豐后鞋王百麗將被剔除 恒指成份股服飾零售公司清零
百麗凈利潤減少6.5億,若轉型失敗將失立命之本
馮曉凱:今年最成功的營銷,就是百麗的私有化
同店銷售雙位數(shù)下降 百麗國際靠奧萊及線上清庫存
百麗業(yè)績下跌 寄望服飾運動業(yè)務 鋪奧萊清庫存
搜索更多: 百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