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星巴克的“煥新食”項目曾一口氣推出過38款餐食,面包小甜點等不必說,三明治、意面等餐食也在意料之內(nèi),但江浙滬地區(qū)的星巴克,直接上了一款“東坡肉溏心蛋”三明治,四舍五入劃分成“大餅卷一切”。
其實不止早餐和下午茶,午餐、晚餐、夜宵……早就通通都可以在咖啡廳里一站式解決了。
青島Koffe Gourd寶葫蘆餐廳,標簽雖打著咖啡廳,但在消費者眼里,更像是一個環(huán)境不錯,有點美式風格的食堂。菜單是中式、西式簡餐加上咖啡的混搭,裝修也是美式+國風的融合。
蘇州一家新中式Brunch,餃子、鍋貼、蝦仁馬蹄/薺菜豬肉小餛飩配咖啡;廣州一家牛雜店,直接推出了“牛雜飯+咖啡”套餐;而前段時間被網(wǎng)友“群嘲”的上島咖啡,自救中更是直接上新毛血旺、辣椒炒肉、小龍蝦……
類似的“咖啡+中餐”組合在全國各地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上演著,很多家咖啡廳的老板都表示,最初這種形式的出現(xiàn),大多來源于消費者的“創(chuàng)意”。
武漢不正咖啡推出“油餅包燒麥”咖啡套餐,是因為隔壁老板賣油餅包燒麥,不少顧客會帶著油餅賣咖啡;而在廣州賣“腸粉11年,咖啡2年”的莊記,也是因為顧客有咖啡的需求,而特意推出了咖啡套餐。
如今看來,咖啡廳盯上中餐后,續(xù)命不止停留在中式早餐層面,更是逐步蔓延至午餐、晚餐。有消費者在點評網(wǎng)留言寫到,“已經(jīng)分不清,到底是中餐救了咖啡,還是咖啡喚醒了中國胃。”
新咖啡文化的自信
在“奶茶文化”后,如今國內(nèi)的咖啡品牌在市場教育方面的工作也遠超于其他外來品類,消費者接收度大大提升。
但宏觀來看,國內(nèi)市場的咖啡需求量仍是粥多僧少,市場飽和度高,內(nèi)卷程度也愈發(fā)嚴重。很難厘清,咖啡+中餐的誕生到底是消費需求,還是商家的自發(fā)續(xù)命行為。
一方面,咖啡配中餐看上去是個新花活兒,是品牌們?yōu)榱藬U大入口、順應需求、尋找新增長曲線下的無奈選擇,優(yōu)點也的確明顯——豐富經(jīng)營時段、提高客單價、增加消費關注度……
內(nèi)參此前也曾于文章中表示觀點,中式化是必然的趨勢,也是順應消費者要求必然進化的結果!独习,來一杯“藿香正氣咖啡”》
但就目前來看,咖啡廳上中餐還處于蠶蛹期,有水土不服感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shù)。
上島咖啡自救賣中餐,盡管有消費者品嘗后,在點評網(wǎng)打出了很高的評分,認為菜品甚至要超過咖啡的品質。但也有不少網(wǎng)友唏噓,認為環(huán)境不搭、破壞氛圍,咖啡和新茶飲再無分別等等,甚至有不少人感嘆“咖啡館里賣飯多跌份兒啊”。
對于獨立咖啡館而言,即使加入中餐的組合套餐會帶來一定收益與流量,但咖啡作為絕對單品,永遠是一個咖啡品牌抓取顧客心智的核心產(chǎn)品。
但另一方面,隨著國內(nèi)自有咖啡品牌的強勢崛起,咖啡店不再是只符合西方口味的咖啡和甜品,而是轉向更日;、多元化的中式消費場景,更接近國人消費需求。
不論是“咖啡+煎餅果子/+小籠包”,還是“咖啡+牛雜/+毛血旺”,徹底打入中餐界背后,每一種突破與創(chuàng)新,都是新時代消費者對本土咖啡文化自信的吶喊。
來源:餐企老板內(nèi)參 張鰻魚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咖啡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