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中折射出的現實困境是,當下的拼多多要與大品牌直接合作,依然缺乏相當的話語權。
事實上,2012年從淘寶獨立出來的天貓,同樣經歷了與大品牌間的信任危機。
2014年,天貓推出了“超級品牌日”,試圖通過為品牌量身定制營銷方案,吸引有影響力、有知名度的品牌入駐,但大品牌“擔心品牌形象失控”,對入駐天貓并不積極。
當時,天貓剛從淘寶獨立出來,與品牌很難建立信任,天貓國際品牌拓展部的相關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這是他們當時工作最大的阻力之一。
信任的建立需要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實踐,天貓用了5年才逐漸取得了大品牌的信任,最終享受到了品牌帶來的回報——流量和銷量。
根據今年6·18數據顯示,蘋果、巴黎歐萊雅、雅詩蘭黛、蘭蔻、西門子、SK-II、戴森等品牌在天貓開售10個小時突破1億元。
百億補貼背后的品牌之困
可以確定的是,在向優(yōu)質正品的轉型過程中,拼多多不可謂不努力。
在今年5月,拼多多為了打開百億補貼的聲勢,曾在福州跨境保稅倉內,以官方直營名義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直播,為的就是讓更多消費者相信,平臺高凈值商品的真?zhèn)巍?/p>
在品牌官方尚未入駐的情況下,拼多多率先在平臺設立“品牌”標簽,將一眾五花八門的銷售商聚合分類,強化品牌概念。
截至6月21日,以“品牌”歐舒丹為例,旗下銷售的同款櫻花潤膚露就有國內專柜款、保稅直發(fā)款、全球購款,價格分別為214元、145元、159元,但同一標簽下卻是三家不同銷售方,且都未得到品牌方授權。
拼多多轉型的迫切心可以理解,但平臺與消費者以及品牌之間構建的信任,并非一日可以促成。
自去年,拼多多啟動百億補貼以來,就不斷有品牌發(fā)布聲明,撇清與其所謂的官方合作關系。
去年下半年,在拼多多發(fā)布海藍之謎入駐平臺的海報后,海藍之謎就發(fā)布公開聲明:“中國大陸地區(qū)的品牌授權包括:百貨公司品牌專柜,授權的百貨公司官網,品牌專賣店,品牌官網,品牌天貓官方旗艦店,招商銀行網上商城,機場含稅店和免稅店,以及上海南京東路百聯世貿店等等。”很顯然,拼多多不在官方授權渠道內。
緊接著,戴森也在公開回應網友的詢問中表示:拼多多并非戴森授權官方渠道。
半導體開發(fā)商AMD在6月4日聲明:目前AMD沒有對拼多多電商平臺及其上的任何店鋪授權,請大家在購買時仔細分辨,特此聲明。
品牌方的信任危機,在消費者端會給出更直接的反饋。
根據拼多多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3月底,活躍買家的人均年度支出金額為1842.4元,相比較2019年同期的1257.3元,全年支出金額上漲額度在500元左右。
而綜合平臺的客單價來看,表現則更為明顯。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拼多多總訂單量為43億筆,GMV為1412億元,客單價約33元;2018年總訂單量達到111億筆,GMV為4716億元,客單價42.5元;2019年總訂單量197億筆,GMV增至10066億元,年度客單價51元。
另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盡管,2019年全年客單價相比去年同期上漲8.5元,但2019年的下半年與上半年相比,客單價出現了下滑,僅為48.8元。
按照一次消費50元,全年消費金額增長500元來算,也就意味著活躍買家一人一年消費頻次增加10次。
綜合來看,百億補貼啟動的前半年,消費者的消費頻次提升了,但消費的客單價并沒有明顯提高。在高凈值商品的消費上,很難達到拼多多最初的預期。
根據零售君從中國人保財險官方渠道了解到,拼多多為其品牌商品背書的假一罰十的“正品險”,在今年5月末就已經到期,到目前為止,沒有得到拼多多官方的續(xù)約申請。
但這份已經無法發(fā)揮作用的正品險,依然顯示在平臺最醒目位置上。平臺與消費者的信任機制,竟然可以如此脆弱。
回顧拼多多,百億補貼,對于當下的拼多多就像強心針,短期看來,或許會吸引一批為價格而來的消費者,并提高消費活躍度,但從長期來看,不建立真正可靠的信任機制,缺乏真正對消費者負責的心態(tài),就很難獲得與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真正的信任。
。▉碓矗盒铝闶凵虡I(yè)評論 章蔚瑋)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