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京東上市招股書上可以看到,從2009年到2013年,京東在物流上分別投入1.44億元、4.77億元、15.15億元、30.61億元及41億元,5年之內,飆升30倍!
無奈之下,劉強東選擇把京東物流獨立出來,但即使獨立之后,京東物流也還不能“斷奶”,想要自力更生,自己養(yǎng)活自己,京東物流恐怕還要一段時間。
個人快遞業(yè)務救得活京東物流嗎?
“你每天送件的時候只需說一句話‘大哥大姐或者大爺大媽,您最近有包裹要郵寄嗎? 有的時候請電話我啊,我來取。 ’”
一句話就想從順豐、“四通一達”嘴里奪食,劉強東未免太天真了點。
2018年10月,京東物流王振輝宣布,從北上廣開始,京東正式進軍個人快遞服務,隨后擴展到全國。
雖然王振輝表示,京東物流不對標任何快遞,但是其寄件的價格,已經暴露一切: 遠高于“四通一達”,而又略低于順豐,而且,就在京東物流宣布進軍個人業(yè)務當天,順豐股價就下跌了2.41%。
很明顯,京東這是沖著順豐來的。
而在劉強東眼里,也只有順豐配得上跟京東物流正面PK。 他的如意算盤是,雙方的看家本領——時效和服務,并沒有多大差別,但是京東物流的價格卻略低于順豐,必然能夠打開市場。
但是,相比于大本營在一二線城市的京東,順豐卻是覆蓋全國。
截至2018年12月31日,順豐擁有44個快運中轉場、1048個快運網點、1.4萬余輛快運自有車,整體快運場地面積超過132.3萬平米,業(yè)務覆蓋全國31個省、362個主要城市及地區(qū)。
這就注定了,京東在業(yè)務范圍上,完全不是順豐的對手。 而且,經過長時間的經營,國內物流市場大局已定。
追求極致時效體驗的用戶,第一時間會選擇順豐,而追求性價比的用戶,則會選擇“四通一達”,高不成低不就的京東物流,與他們相比,沒有任何優(yōu)勢。
更要命的是,當今快遞的最大業(yè)務來源當屬電商,阿里系電商平臺的業(yè)務,自然是交給已經被收編的“四通”。
而這兩年異軍突起的社交電商,拼多多、云集、有贊等,第一時間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四通一達”,而不是京東物流。
對此,一位京東快遞小哥的評價相當中肯: “跟順豐差不多的價格,速度跟‘四通一達’差不多,怎么攬得到件”。
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管好100萬快遞員,馬云曾這樣質疑京東的物流直營模式,如今似乎一語成讖。
而同樣是直營模式的順豐,最近也不太順,不僅大舉進軍的電商業(yè)務毫無起色,主營業(yè)務也在下滑。
面對阿里麾下通達系的大舉進攻,京東和順豐都面臨著成本過高、訂單來源受限的問題。
為了節(jié)省開支,京東甚至取消了快遞員底薪,但是這樣的做法實在不敢恭維,從快遞小哥的反應來看,他們收入水平的確是下降了,為了彌補底薪,他們要在正常的派單工作外,努力增加攬件量。
這就意味著工作量的增加,這樣一來,服務質量很可能會出現下滑,那么,京東物流的核心競爭力,也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要拯救京東物流,還需要從其它方面著手,而不僅僅是拿自己的員工開刀,畢竟這只是飲鴆止渴、得不償失。
來源: 微信公眾號:電商之家 云合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京東物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