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輛出現(xiàn)在北京金融街街頭的“黃色餐車”吸引了周圍居民的關注。據了解,這輛移動餐車是由吉野家旗下的外送品牌“吉食送”率先推出試點運營,屬于北京市最新啟動的商業(yè)便民服務設施——移動餐車。
雖然目前尚未得知有更多的餐車投入運營,但此舉一出依然得到了媒體和業(yè)界的普遍關注。一日之計在于晨,一輛早餐車備受關注,折射出的是近年來早餐這一消費場景的理想與現(xiàn)實。
路邊攤夫妻店難成主流
北京的豆汁驢打滾,天津的煎餅果子,上海的粢飯團,武漢的面窩熱干面……在任何一個城市,你都能找到當地的專屬早餐。然而長久以來,這類早餐的售賣主體通常是以路邊攤、夫妻店為主,做的大多是周邊社區(qū)以及上班族的熟客生意。
雖然足夠自給自足,但總得來說這類店鋪很難形成規(guī)范化的產業(yè)鏈。早餐攤的顯著特點是單價低、利潤薄,當城市規(guī)劃、地租上漲、用人成本上升等影響因素接踵而至時,此類門店/攤位將面臨不小的生存壓力。億歐智庫此前發(fā)布的《2018餐飲新零售研究報告》也曾提到,中小餐飲企業(yè)的競爭異常殘酷,淘汰率相對較高,近兩年倒閉餐廳平均運營周期僅為508天,2017年關店數是新開店數的91.6%。
實際上,就在在本文開篇提到的早餐車消息發(fā)出后,還有一些網友發(fā)出了“有食品經營許可證和營業(yè)執(zhí)照嗎?”“這不跟早上賣雞蛋灌餅和煎餅的小販一個性質嗎?城管不管嗎?”這樣的質疑。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消費者對早餐的安全、口味、健康的要求都在提高,傳統(tǒng)的早餐店/路邊攤的經營模式恐難以成為未來行業(yè)發(fā)展的主流,早餐也應當和午餐、晚餐一樣,走上連鎖化、規(guī)范化經營的道路。
生活在北京的白領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日常的早餐消費以中式早餐為主,通常選擇購買的場所是所住小區(qū)附近的一家連鎖早餐門店,每次消費金額約為10元。除此以外,李女士也會選擇在便利店購買三明治+咖啡,偶爾也會在星巴克吃早餐,這兩者的客單價相對更高,分別為20元和50元;上海的張先生也有類似的消費習慣,他對億歐記者表示自己在家吃早餐的頻率更高,但如果在外面吃早餐,他通常選擇樓下某家連鎖早餐店或者連鎖快餐店的西式早餐。而他考慮較多的,除了衛(wèi)生,就是門店的地理位置是否足夠便捷。
他們的消費習慣在年輕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雖然中式早餐依舊是主流,但越來越多的人在吃早餐這件事上愿意有更加多元的選擇。根據2016年10月英敏特發(fā)布的《中國食品報告:早餐》數據顯示,65%的消費者傾向于選擇中式早餐,35%的消費者更多地選擇西式早餐。
新早餐入局者眾
同樣來自上文中提到的英敏特發(fā)布的報告預測,中國消費者早餐食品總消費額將從2015年的1.334萬億元增至2021年的1.948萬億元。到2021年,在外食用早餐市場銷售額預計將突破8400億元。近萬億的市場規(guī)模中,蛋糕分食者眾多且多樣化。
你或許已經注意到,烘焙品牌已經加入了早餐消費時段的競爭之列。以前“晚上買個面包做第二天的早餐”是烘焙產品與“早餐”發(fā)生的最多聯(lián)結,但現(xiàn)在,你也可以在一些烘焙品牌的門店帶走一只剛出爐不久的面包和一杯咖啡或豆?jié){——85度C、巴黎貝甜、多樂之日、味多美都在早餐時段提供咖啡產品,同時上線了外賣。
連鎖快餐品牌最近也開始發(fā)力早餐。比如,此前一直主推西式早餐的麥當勞在不久前將咸粥、谷物豆?jié){以及油條加入了早餐菜單,這樣的選擇比肯德基晚了十幾年。在國人對中式早餐更偏愛的現(xiàn)狀之下,麥當勞也試圖用中式早餐喚醒中國胃,增加營業(yè)額。
而據北京青年報4月22日報道,被傳IPO的瑞幸咖啡也在近日響應了政府的號召,落實了便民早餐工程,通過門店和外賣的形式提供客單價十余元的早餐,具體的搭配是咖啡、牛奶、鮮榨果蔬汁、輕食、沙拉、新式茶飲等。這表明在便民早餐工程中,咖啡飲品、輕食等更新的品類也在介入。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早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