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網”銀發(fā)族如何防范網絡騙局
律師建議,加強對網絡平臺的日常監(jiān)管,建立常態(tài)化巡查和抽檢制度
3月13日訊,“老人剛學會用手機上網,就被騙了”“看到‘掃一掃領禮物’,父親就走不動道”……隨著技術進步與智能手機普及,越來越多的銀發(fā)群體跨越“數字鴻溝”,融入網絡生活。然而,由于對網絡技術和規(guī)則了解有限,風險防范意識薄弱,老年人容易掉入“數字陷阱”。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關注到這一問題,從技術、法律等角度就守護老年人的數字安全,促進數字環(huán)境健康發(fā)展提出建議。
深陷“數字陷阱”案例頻發(fā)
“您已加入平臺購物團,每個月要自動扣費800元……”近日,在杭州公安披露的一起案件中,75歲的徐某在家接到了“某短視頻平臺客服”的來電提醒。徐某一聽,趕忙表示要取消該業(yè)務。“客服”隨即表示會為徐某轉接“高級客服”,以協(xié)助其完成取消操作。
徐某對智能手機的操作并不熟練,對方便引導徐某下載一個APP辦理取消業(yè)務,并開啟了“屏幕共享”功能。在對方“手把手”的指導下登錄手機銀行,一次次進行密碼操作和人臉識別,直到卡內余額被全部轉走,徐某才意識到被騙,損失198萬元。
徐某的遭遇并非個例。近年來,不法分子利用數字技術設下的騙局層出不窮。隨著老年人“觸網”程度加深,針對他們的精準“圍獵”套路也越來越多。
2024年5月,中消協(xié)發(fā)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xié)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指出,老年群體頻陷網絡消費“陷阱”成為當季投訴熱點之首。在“消費者投訴熱點分析及典型案例”中顯示,老年群體遭遇“陷阱”主要表現在網絡保險誤導性營銷、微短劇誘導消費、抽獎鏈接自動扣款三方面。
此外,不少網友表示,一些直播間以虛假宣傳、打感情牌等手段誘導老年人下單,涉及金額動輒成千上萬元。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以“直播+老年人”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相關投訴近千條。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認知能力和判斷力都會下降,對新興的數字技術和復雜的網絡信息也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辨別能力。”北京金誠同達(西安)律師事務所主任方燕代表認為,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這些特點,設置“陷阱”,對老年人實現精準“收割”。
老年人易陷“維權難—再受騙”循環(huán)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社交圈子變窄,子女又常常因工作忙碌而無法陪伴在側,他們內心的孤獨感與日俱增。”在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魯曉明委員看來,現實生活中情感上的空缺,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網絡平臺中,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老年人內心深處對社交和情感交流的渴望,迎合需求,設計騙局。
根據第5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提升至34.1%,其中60歲以上占14.1%,互聯(lián)網進一步向中老年群體滲透。
“現有法律法規(guī)對網絡消費等行為有一定規(guī)范,但針對老年人網絡權益保護的專門、細化條款仍有不足。”方燕代表表示,對于直播間情感綁架式營銷、微短劇自動扣費等網絡陷阱,法律定性和處罰標準模糊,導致執(zhí)法司法難以精準打擊違法違規(guī)行為。 共2頁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