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無添加”的濫用行為實際上是在侮辱消費者的智商,把消費者當作目不識丁,當作文盲,也恰恰反映出這些商家食品法規(guī)意識淡薄。
亂象4:指代不明的“零添加”
一般來說,商家作“零添加”宣稱時,通常都會指出零添加的成分,而不是籠統(tǒng)地的使用“零添加”。
比如這款蘋果片就直接使用了“零添加”進行宣稱,但無論在其包裝還是電商頁面均看不到這個“零添加”到底是指什么,這是零添加防腐劑、色素、甜味劑還是香精?
雖然它的配料表的確只有蘋果,但是,不使用任何添加劑的說法從工藝上來說是值得懷疑的。
實際上,蘋果在切開之后十分容易變成褐色,所以,在切片之后必須進行護色處理,通常是浸泡在有護色劑的溶液中,護色劑也是食品添加劑的一種,因此,這類果干食品仍然是“有添加”。
亂象5:“無中生有”的“零添加”
目前,“零添加”的宣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這類食品允許使用某種添加劑而宣稱零添加,另一種就是這類食品不允許使用某種添加劑但仍然宣稱零添加,后者就屬于“無中生有”的情況。
比如,按照標準,發(fā)酵乳是不能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的,但是有些商家卻打出零添加“防腐劑”“色素”“香精”等宣稱,這便是“無中生有”。
也有些商家硬要“畫蛇添足”,例如上面這款酸奶,明明產(chǎn)品標示為“原味酸奶”,那就說明它是酸奶的本味和本身的顏色(白色),但仍然要大肆宣稱“零色素”“零香精”,害怕沒人知道。
另外,通常酸奶本身的酸度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并且為了保持其中的活菌數(shù)量,酸奶就不添加防腐劑,但上面這款低溫酸奶卻“毫不掩飾”地宣稱“零防腐劑”。
如何理性看待“零添加”食品?
“零添加”食品的開發(fā)初衷是為了迎合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追求,在初期確實有些是比較實在的“零添加”食品,但是,由于許多商家不顧后果的“逐利”行為,導致“零添加”概念變了味。
有觀點認為,現(xiàn)在的“零添加”營銷,大多是某些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概念誤導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利用人們的營養(yǎng)健康誤區(qū)進行炒作,從而達到營銷目的。
“零添加”鬧劇的背后,反映出食品有關科普的缺失和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鋪天蓋地的商業(yè)噱頭。
也有業(yè)內(nèi)意見直指,“零添加”炒作泛濫與法規(guī)的不完善有關系,因為目前并沒有針對“零添加食品”的法規(guī)。
有鑒于此,2020年7月,市場監(jiān)管總局發(fā)布修改后的《食品標識監(jiān)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規(guī)定,對于食品中不含有或未使用的物質(zhì),食品標識不得標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予以強調(diào)。
不過,遺憾的是這一管理辦法至今仍未見實施。法規(guī)制度實施的滯后性使得“零添加”食品亂象依然會持續(xù)一段比較長的時間。
實際上,在目前發(fā)達的食品工業(yè)環(huán)境下,很難找到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一方面要保證食品能長距離運輸和長期保存,另一方面要滿足消費者多樣的口味需求。
而且,在整個食品加工鏈條中,幾乎所有的食品都需要用到加工助劑,加工助劑就是有助于食品加工順利進行的各種物質(zhì),加工助劑本身就屬于合法的食品添加劑。
比如生產(chǎn)啤酒和葡萄酒要使用助濾劑,制糖過程要使用消泡劑,果蔬脫皮要使用脫皮劑,植物油的提取要使用溶劑,薯片的加工要使用脫模劑。
根據(jù)法規(guī)要求,加工助劑不需要在食品包裝上進行標示,所以,消費者看不到這類食品添加劑。
因此,從工藝鏈條上看,絕對“零添加”食品是基本不存在的,“零添加”更多是商家利用消費者追求健康心理的一種營銷手法。
盡管如此,如果消費者希望吃到添加劑更少的食品,那么,不妨在對比配料表后再做出選擇。
來源:消費者報道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