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近日,一個虛擬主播在網上進行了一場直播。1.7小時中,付費人數接近4萬人次,互動人數更是超過了5萬人次,營收過百萬元。一個虛擬主播,靠什么實現了時薪百萬?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近些年來,在網紅主播之外,虛擬主播尤其是虛擬帶貨主播開始“搶灘登陸”。在大數據分析和仿真技術的加持下,他們展示出精心打造的“面孔”和設計的人設。從技術角度看,虛擬主播有“真人驅動”和“計算驅動”之分。比如這位時薪百萬的虛擬主播,就是由虛擬的“二次元外表”和真人主播共同組成。真人也被稱為“中之人”,無疑,是他或她在真正跟網友交流。華麗的動漫形象、細膩的人物設定以及優(yōu)質的聲線、高超的互動技巧,成為這樣的虛擬主播吸引人氣的不二法門。
虛擬主播的出現不是偶然。在本質上,這樣的虛擬主播,可以說是偶像經濟的一種。“視覺系”的外形、唱跳俱佳的人設等,都說明了這一點。虛擬主播的出現,與偶像、粉絲的出現,有著類似的社會心理機制。屏幕前的觀眾有著精神陪伴、價值實現的需求,而屏幕中的虛擬主播在展示自己獨特個人感染力的同時伴以充分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觀眾的一種自我投射。
除了技術上的優(yōu)化和人設上的雕琢之外,也有其經營理念和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相比于真人主播的“不確定性”,虛擬主播大大提升了主播的穩(wěn)定性、降低了“塌房”風險以及合約、利益等方面的糾紛。同真人主播相比,虛擬主播甚至可以實現7*24小時不斷線直播,再通過內嵌知識庫問答系統(tǒng)、綁定品牌營銷話術,一臺電腦就能實現穩(wěn)定高效的內容輸出。
就目前來看,雖然不乏虛擬主播闖出名堂,但交易額和占有率上仍然是真人直播更有優(yōu)勢。這其實不難理解,直播帶貨有著很強的社交屬性,真人主播在直播中的微表情、強情感,以及真人試用等帶來的信任感,是虛擬主播很難實現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虛擬主播要搶走網紅主播的“飯碗”,這個判斷恐怕還為時尚早。
打開視角看,虛擬主播可以不僅是一種“商業(yè)模式”,也不僅是一種“偶像經濟”,而是有著更多發(fā)展的可能性。其實,虛擬主播,只是“虛擬數字人”的一種。這些年,不少媒體引入的“虛擬播音員”,也可以說是虛擬數字人的一種類型。隨著計算機圖形學、語音合成技術、深度學習、類腦科學、計算語言學等底層技術的發(fā)展,虛擬數字人也一定會越來越完備。放眼未來,虛擬數字人或許還可以獲得虛擬客服、虛擬教師、虛擬心理咨詢師、虛擬臨終關懷師、虛擬陪伴助手等身份。而且,當元宇宙的設計概念不斷完善、技術瓶頸不斷突破,虛擬數字人技術會不會有著更大的空間,每個真人是不是都可能會有一個虛擬數字人的“分身”?這樣的猜想無疑也頗為耐人尋味。
不管怎樣,從虛擬主播到虛擬數字人,一片新的藍海正在打開!短摂M數字人深度產業(yè)報告》顯示,到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2700億。然而,在旺盛的市場需求和規(guī)模下,虛擬人、虛擬主播行業(yè)也存在諸如“二八定律”、變現模式不清晰、燒錢賺吆喝等現實尷尬。當技術不再是阻礙,如何從“他山之石”找到自己的特色、鍛造自身“造血”的能力?面對市場的潮流,只有摸準需求、找準定位,注重優(yōu)質的交互體驗,相關產業(yè)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篇天地。
這正是:
時薪百萬惹人眼,現實虛擬一線間;
找準優(yōu)勢補短板,直沖“云端”好破圈。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林風
搜索更多: 虛擬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