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消費市場持續(xù)迸發(fā)活力的背后是消費升級、結構調整等諸多變化!豆と巳請蟆酚浾咄高^50后、70后、90后3個不同家庭的消費賬本,來感受過去一年里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升級變化。
2019年12月29日,從網(wǎng)上下單購買的兩大袋水果、蔬菜,一大早就送到了28歲的唐雪家里;45歲的馬彥辰收到了來自國外的包裹,一個8000元的進口電飯煲;當天清晨,64歲的李健則早早來到附近的果蔬超市買新鮮的笨雞蛋……3個家庭的主人公有著不同的消費習慣和支出重點,可他們同是中國消費升級的動力。
“預計2019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達到41.1萬億元。”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在去年12月30日舉行的2019年全國商務工作會議媒體吹風會上這樣說。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消費市場持續(xù)迸發(fā)活力的背后是消費升級、結構調整等諸多變化。為此,《工人日報》記者透過50后、70后、90后3個不同家庭的消費賬本,來感受過去一年里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升級變化。
唐雪:智能體驗更便利、更舒適
“您好,我是送貨員,已經(jīng)到單元門口了。”智能對講機響起,唐雪1小時前在手機上下單的牛油果、獼猴桃、蔬菜等已經(jīng)送貨上門。便捷的網(wǎng)購服務,讓這位兒子10個月大的媽媽便利不少。每個周末,她都會在大潤發(fā)優(yōu)鮮、京東到家等多個電商平臺湊單采買給寶寶做輔食的生鮮蔬菜。不用開車裝著嬰兒車、奶瓶、尿不濕,帶娃去采買。
“‘100元包郵’‘1小時送達’,消費體驗太好了,每周買菜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唐雪說。
“智能化”是這個年輕家庭的消費趨勢。
過去每餐輔食都是人工制作,如今,唐雪買了輔食機、攪拌棒、保溫輔食碗、水果咬咬樂,加上餐椅、整套餐具、恒溫加熱機、餐具消毒機,算下來3645元。除此之外,家里陸陸續(xù)續(xù)新增了手機控制起夜喂奶的“小夜燈”,連接手機24小時觀察兒子的攝像頭,為了保護眼睛用來播放動畫片的投影儀,播放兒歌的AI智能語音終端,用來留住兒子影像資料的手持云臺相機……這些智能產(chǎn)品在唐雪的家中,讓她在育兒過程中感受到每一個細節(jié)升級帶來的幸福。
馬彥辰:愿意為高性能、高品質買單
“不說別的,從我家20年內(nèi)換了3次電飯煲就能看出消費變化。”馬彥辰抱著剛取回家的進口電飯煲說。
第一次買電飯煲是1999年,“三角”牌,上下兩層,當時市場上的產(chǎn)品不如今天豐富。因為經(jīng)濟能力有限,買來就為了早上蒸飯能快些,偶爾會煳鍋,用了8年;第二次買電飯煲是2007年,當時開始考慮電飯鍋的性能和品牌,買了松下牌,不只煮飯,還有定時、保溫、煲湯等多種功能,而且煳鍋、粘鍋等狀況改善不少;今年買電飯鍋,口碑、性能、全世界的好品牌以及煮出來飯的口感都考慮在內(nèi),最后看準一款智能預約電飯煲,通過電磁加熱技術煮飯,微電腦感知米粒受熱狀態(tài),前一晚預約定時就能煮好早飯。作為家里的“主廚”,馬彥辰覺得這樣的升級讓她的生活品質提高了很多。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消費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