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2年兼職、潛伏知名咖啡店
35+職場人給我的啟發(fā)
聽完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聊聊帶給我的啟發(fā)。
首先,開店之前,他們都做了充足的準備。
婧婧在開店之前,在北京做了近兩年的咖啡固定兼職,幾乎每周末都在做咖啡師。
在兼職的過程中,她系統(tǒng)性地學習了如何推新品,如何做運營,如何做好服務等等,真正知道開一家店是怎么回事。
而老李回國后,也在號稱是“咖啡祖師爺”的某連鎖咖啡館里“潛伏”了好幾個月,邊刷杯子邊學習咖啡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選擇兼職,他們也像選項目一樣認真。比如婧婧,一開始就想開家主打融合性咖啡的店,因此選擇一家澳式咖啡館兼職,更好地感受咖啡的多樣性。
老李則是用做連鎖生意的邏輯去開店,去連鎖咖啡館,他更能了解一家咖啡館的SOP標準化流程。
其次是做到極致,比如千平大店,0.8元的“低價引流策略”。
OAN COFFEE,1500平的面積,本質(zhì)上做到了空間的極致,她的很多體驗也圍繞空間進行展開,比如目前她的門店就和攝影工作室合作,進行商拍。
而恩托托的極致體現(xiàn)在價格上:大眾點評上,這家店針對新客的第一杯美式僅賣8毛錢。并且老李還說如果沒有平臺限制會更低。“如果想燒錢做引流,要么別做,要么一擊即中。
這有點類似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前期獲客的策略,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初期客戶的消費習慣。
成效也足夠明顯:在團購推廣的玩法,門店的評分從3.6分,漲到了4.9分,成為順義區(qū)熱門咖啡館。
此外,他們都意識到,咖啡館永遠是做人的生意。
OAN COFFEE的門店,開業(yè)至今始終沒有上小程序點單,婧婧堅持面對面點單,“這樣才能真正了解顧客想喝什么。”
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在她看來下沉市場還需要一定的咖啡教育,將“教育”融入到點單過程中,也更容易讓顧客接受。
這也有利于“家庭感”的營造,此外,婧婧在員工培訓時也會多次強調(diào)“把顧客當成自己”,給顧客帶來良好體驗,也讓咖啡館發(fā)揮出更大的價值。
最后,是想做就做的勇氣。
老李告訴我,前期調(diào)研時,有很多人一度想“勸退”他,有人告訴他開一家店至少要40萬。但真正實踐后,他發(fā)現(xiàn),咖啡這門生意門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
在選址、裝修、施工等,凡是能自己來就自己來的事情上多下精力,前期投入的成本也沒有想象中的多。
結(jié)語
寫完這兩個故事,我也在思考,職場人咖啡創(chuàng)業(yè),到底意味著什么?
婧婧告訴我,或許每一個人到中年的北漂、滬漂都會有這樣的焦慮:大城市如果無法一直呆下去,回到三四線城市,如何安放自己的理想?
從高級打工人轉(zhuǎn)型創(chuàng)業(yè),正在成為一條很多人都會選擇的路。
而成熟職場人的優(yōu)勢,在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做成什么,豐富的人生履歷能成為創(chuàng)業(yè)的底氣。
35歲,一切都剛剛好,閱歷和資源都恰到好處,還有這未燃盡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
也許未來咖啡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困難還有很多,婧婧和老李的品牌將如何發(fā)展,我們還不得而知。
但不試試,誰知道呢?
來源:咖門 金嶼
共2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