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家樂福的生意經該如何念?
從市場角度而言,傳統商超在中國經歷近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本身同質化問題就已經非常的嚴重,再加上人力,租金等運營成本的提升,同時還有電商和社區(qū)團購的沖擊,都在削弱傳統商超的競爭力。
這幾年來,不僅僅是家樂福在困境中掙扎,數據顯示,2020年,在高鑫零售、永輝超市、人人樂等14家超市上市企業(yè)中,僅有3家實現凈利和營收雙增長,明顯少于2019年的6家、2018年的7家,其余超市營收或凈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當不管是本土品牌還是外來品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都在紛紛的尋找出路。對零售行業(yè)來講,供應鏈和倉儲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的商超都在建設,以實現成本控制和品質輸出保障。
但家樂福同樣也沒有看上這些,家樂福認為中國的EBIT(息稅前利潤)是4%。法國的EBIT是1%,其中有1%消耗在了倉儲物流之上。
不得不說的是,如果再不加強在供應鏈體系上的建設,家樂福未來或許只會越來越難走。
當然,家樂福走向沒落除了這些外在的市場因素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內因,也在促進著它一步步開始倒退。
如今的零售行業(yè),用“一天一個樣”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再加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想要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上保持市場份額,都要時時刻刻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但家樂福是怎樣做的呢?
從家樂福的發(fā)展中我們可以看到,負責中國地區(qū)業(yè)務或者地區(qū)管理層的永遠是空降的歐洲人。在作者看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其消費特點也不一致,既然進入到了中國市場,想要弄清楚中國消費者的習慣,當然還是要選擇本地人好一些,并且還得是尊重當地文化的情況下,去擁抱當地市場,充分地了解市場特色和消費習慣,要不然很容易水土不服。
或許家樂福有先進的模式理念,但你倘若不尊重市場,市場就拋棄你。
美國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chuàng)新者的窘境》一書中犀利地指出:曾經成績傲人的公司只會尋求產品的“精益求精”,其發(fā)展來的新技術不過是“延續(xù)性技術”,真正能帶來新變革的“破壞性技術”卻被忽視,從而將發(fā)展機會拱手讓人。
家樂福的現狀或許正是如此,一招吃下中國市場的方法顯然已經不現實,在中國零售市場殘酷的競爭中,全力準備的人都不敢保證在競爭中存活下來,更何況家樂福這樣的佛系企業(yè)。
來源:翟菜花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家樂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