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是一回事
很多加盟商信心滿滿的來,一問投資,臉都綠了,覺得品牌說的投資,遠遠超出了自己認知及預期。這是你們的評估方式及計算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才會搞得雙方一臉蒙圈。
因為你們理解的“投資”是兩碼事!
加盟商認為的投資,是硬件投資,其實指的就三塊:裝修、設備、技術,而這些其實只占總投資的50%不到。但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品牌報的是零七八碎所有的,然后加盟商再自己累加,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品牌認為的投資,是軟件+硬件,包括:加盟費、管理費、設計費、裝修費、設備費、房租、轉讓、物業(yè)、人工、物料、能源、證照、員工宿舍、轉讓費等等。
收益不是一回事
很多品牌滔滔不絕的介紹完自己品牌,把加盟商都聊到無語的時候,終于說到了收益。一張嘴,把加盟商都聽到心灰意冷了,是因為你們收益方式計算不同。
因為你們理解的“投資”是兩碼事!
加盟商所說的收益,是除了每月支出以外,能夠放在兜里的有多少錢。
品牌所說的收益,是按照餐飲損益表來核算出利潤。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小吃項目,單店設備和裝修投資4萬,需要1-2個人工。按照總部專業(yè)財務核算,直營店每月真實純利是5500元起步,確實是個好項目,結果加盟商聽了都撇嘴。
后來我只幫他就調了一個數,加盟兩個月起步就放了30來家,那就是純利由5500上調到11000,結果給品牌老板嚇得夠嗆,說“王老師,您不是上課說過,放加盟四大原則嗎?不違法、不缺德、不花錢、必須掙錢,我們怎么算都不可能賺那么多。”
我說,如果完全按加盟商的思維來計算,加盟商一個月12000的純利都不止。
首先,加盟商基本都是夫妻店、閨蜜店、兄弟店、同學店,他們所認為的純利,是不包含人工的。因為他自己就是兼老板+員工+廚師+小工+采購+收銀。換句話說,他們加盟的參考點,就是這個店我投得起嗎?
其次就是刨去房租、水電、物料,一月剩下的純利是否比上班要掙得多,要是比上班掙得多,出門還有人叫我XX老板……滿足以上這事就能干了。
這種小店的成本是不包含人工及設備攤銷的,而品牌按照自己專業(yè)財務的計算方式,是要刨去人工的,而加盟商自己計算是不含人工的,等于成本重復計算。
一個四線的縣城,一個人工資怎么也要3000吧?兩個人就是6000,所以按照品牌計算純利是5500(成本:人工、物料、房租、能源、攤銷折舊等),對與加盟商來說,還不如去上班呢,加個屁盟啊。
但對于加盟商自己來說,他們心中的計算方式其實是這樣的,5500純利+6000人員工資,就是11500的純利,倆人一人分差不多6000,比上班3000可強多了,還能做個自由快樂有范的小老板,豈有不干之理。
以上還是只刨了人工,其實這種小項目,加盟商也不算攤銷折舊,而是算在啟動資金的,如果在刨去這個,最終每月收益,加盟商就會更非常開心的。
記住,品牌計算利潤是按照餐飲連鎖做的,而小店加盟商計算利潤要簡單粗暴許多,就是每月支付完別人的(送菜的、房東的等等),數數兜里剩的大紅票,都是自己的純利。
總 結
很多菜品賣不出去,是因為你根據自己臆想的顧客喜好去研究了菜品,卻沒有真正的研究顧客喜好。所以,銷量不好,和營銷沒半毛錢關系。
同樣道理,很多品牌放不出去加盟或放不好,就是因為總是在臆想加盟商的需求,而研究并完善加盟體系,整什么辦公室、手冊、團隊、中央廚房什么的,卻沒有真正去研究加盟商的實際需求。
站在自己的制高點上,以賣方思維想當然的去臆想加盟商需求,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互尬”收尾。
來源:紅餐網 王冬明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餐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