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內卷,新茶飲正在變得“無利可讓”
今年新茶飲的競爭格局又升維了,一個重要感受就是:茶飲競爭讓新茶飲正在面臨內卷,連鎖品牌也到了不升級就被淘汰的階段。
在下沉市場,經常可以看到古茗、蜜雪冰城開出的新店型,有空間、有座位區(qū)、有顏值,門頭醒目、店內明亮,從員工工裝到海報LED屏都要高級、嶄新。
在產品端,競爭更加明顯,“加量不加價”開始在新茶飲頻繁出現(xiàn),加料、加創(chuàng)意,上新產品變得越來越難。
水果茶的競爭也讓家家高舉“品質升級”的大旗,加大鮮果的使用量。與此同時,營銷成本、人工成本等等都居高不下。
對手越跑越快的同時,眼花繚亂的消費者反而更理性,開始追求“物超所值”的體驗。
打開社交媒體,你會發(fā)現(xiàn)“凹造型”的奶茶越來越多了。對于現(xiàn)在的茶飲產品來說,好喝只是及格線,想要達到優(yōu)秀需要自帶傳播亮點,比如消費者愿意拿在手里拍照、拍了照就發(fā)朋友圈,而且多平臺多渠道的推廣,都要跟得上。
好喝需要成本、好看需要成本,好的產品故事更需要成本。一杯產品正在變得“無利可讓”。
因此,即使原料不漲價,茶飲的成本也在不斷地升高。
壓力山大,但“不敢談漲價”?
所有都在漲,但在采訪中,很多茶飲老板告訴我,他們一面承受著成本擠壓的壓力,一面又不敢談漲價。
這就不得不提大眾對新茶飲的一個普遍認知:暴利。
比如這次關于漲價的討論中,有網友提到了一個行業(yè)人聽上去有些“刺耳”的說法:“奶茶不配漲價”。


但是,一杯茶飲的利潤到底有多少?
咖門進行過一個測算:普遍原料成本40%,房租成本20%,人力成本15%,商場抽傭約15%,還有外賣的扣點。這樣算下來,新茶飲的純利只有10%。
加之上文提到的原料漲價、產品升級等情況,純利會更低。

對于單價低、非剛需、門店管控要求高的新茶飲,很多時候,“賺錢”也不過是積少成多的辛苦錢。
這一輪成本上漲,對很多兢兢業(yè)業(yè)開店的老板,都是一次考驗:
不漲吧,利潤空間被擠壓,生存難度勢必增加。
漲吧,擔心顧客差評,甚至不再上門。年輕消費者忠誠度沒有那么高,貿然漲價,可能會把顧客“送”給競爭對手。
特別對區(qū)域小品牌來說,原物料的上漲,直接讓品牌開啟了困難模式。
在很多縣城,水果茶一般也就賣到10塊錢左右,毛利本身就不高,抗風險能力也弱。
一個下沉市場品牌的老板甚至告訴我,為了在競爭中更有優(yōu)勢,最近他們不但沒漲價,還下調了價格,將幾款原來12元的產品下調到了9~10元,進一步壓縮毛利。“10元在縣城是個門檻,消費者習慣了消費蜜雪冰城,基本不會消費10元以上的。”
2010年,CoCo的原味奶茶只要4元一杯,如今,30元/杯的奶茶不在少數(shù)。
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價格在波動中上升是必然的歷史趨勢。
漲價與否都是品牌的選擇,那些選擇不漲價的品牌,需要優(yōu)化供應鏈結構,對經營持續(xù)深耕;那些漲價的品牌,也要重新思考品牌定位,減少漲價帶給消費者的負面情緒。
你的品牌,是否要跟這波漲價潮?
來源:咖門 金語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茶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