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前,老板林蕭(化名)加盟的火鍋食材超市里,時而排著長隊,門店的員工也從3位增加到4位。然而,疫情過后,生意頓時變得冷冷清清,“收入驟減近一半,沒想到風口過的這么快”林蕭無奈地說。
去年,經過1個月的裝修和籌備,林蕭的火鍋食材超市疫情前在北京順利開業(yè),但好景不長,“門庭若市”的生意僅持續(xù)了不到半年,就歸于平靜。
火鍋食材市場,這個被創(chuàng)業(yè)者們“尋覓”出來的一片紅海,正站在零售舞臺的聚光燈下,成了眾多巨頭和玩家爭相進入的賽道。
資料顯示,專供火鍋(燒烤)食材生鮮供應企業(yè)鍋圈食匯不到1年的時間,累積融資近9億元,且3年內在全國開設了近3600家門店;而懶熊火鍋也在今年5月宣布完成數(shù)千萬人民幣的融資。
不僅如此,速凍食品行業(yè)龍頭三全、安井等也相繼進入賽道。
而阿里前不久申請的多個“盒馬火鍋”的商標,也將這一市場推向“高潮”,盒馬此舉是想在未來,銷售以食材為主的火鍋套餐,還有不少超市、前置倉的到家業(yè)務,紛紛開設“火鍋”頻道,欲從中分一杯羹。
“家庭火鍋”這一細分市場的戰(zhàn)火正在拉開序幕。
但冷靜下來思考,這個直接面向消費者做火鍋食材零售的生意,真的有市場嗎?火鍋食材的毛利能否撐起加盟商的成本,讓數(shù)千名加盟商蜂擁而至嗎?
1
投資40萬,尚未“回本兒”
通過走訪火鍋食材的超市,《靈獸》發(fā)現(xiàn)不到百平米的門店內,鋪滿凍柜,數(shù)百個SKU,主要提供火鍋、燒烤和日常用的食材以及預制菜品,從火鍋底料、蘸料到涮品皆有。同時,消費者也可以在線上平臺下單購買。
林蕭告訴《靈獸》,品牌方不收取店鋪的加盟費,開店成本在30萬元左右,但先后資金投入40萬元了,目前尚未“回本兒”,主要是租金和設備的費用。
對此,林蕭進一步解釋“半年的租金12萬元左右,裝修及貨架的費用是七八萬元,凍柜和島柜等費用在5萬元左右,開業(yè)鋪貨在8萬元左右,加盟商需要繳納管理費3萬元,其他設備零零散散也有3萬元”,如此粗算下來,合計在30萬元左右。
當再次詢問何時能夠盈利時,林蕭表示,“如果按照疫情的營收,3年應該差不多,但目前有點兒不樂觀,這個具體也要看個人的經營能力”。
陷入“困惑”的不止是林蕭。近日,新京報媒體的一篇報道,也將火鍋食材超市的加盟推上風口浪尖。
在新京報記者調查中,鍋圈食匯北京招商工作人員對外宣稱,不收取加盟費,統(tǒng)一要求選址一家臨街60平方米至80平方米的店面,標準店鋪啟動資金需要25萬元至28萬元,費用包含店鋪的基本裝修、店內設施購買、首批食材物料費用以及押金2萬元等。
并且報道中招商負責人稱,平均10個月或者1年的時間即可回本。
而當《靈獸》向加盟商林蕭,問起標準店鋪啟動資金25萬元夠不夠時,他立即搖了搖頭。
林蕭表示,除了上述的成本,日常經營成本也不是小數(shù),尤其在一二線城市,每天3位員工的工資就近千元,還有水電費這些隱形成本,如果按照毛利28%計算,每天也得收入近萬元才能盈虧平衡。
但顯然非常“吃力”。不僅因為在北方的氣候下,吃火鍋的季節(jié)就不長,相當于只能做半年的生意,而火鍋食材超市本身也是項目綜合毛利較低的行業(yè)。
一位超市運營負責人向《靈獸》透露,商超內火鍋食材類的毛利維持在25%左右。
這個數(shù)字,是遠遠低于餐飲店50%以上毛利的,而過低的毛利讓加盟店的盈利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2
火鍋食材超市,弊大于利
有人說,火鍋食材超市的生意,是接棒社區(qū)店的新零售業(yè)態(tài),尤其是受到疫情的“宅經濟”和“懶人經濟”的影響后。
今年2月24日,嘉御基金、IDG資本、不惑創(chuàng)投為鍋圈食匯投資5000萬美元;7月30日,鍋圈食匯宣布C輪融資獲得6000萬美元。不到1年時間,鍋圈食匯已累計融資近9億元。
而5月28日,字節(jié)跳動旗下的北京量子躍動科技有限公司新增一項對外投資——火鍋中餐連鎖生鮮便利店懶熊火鍋,投資額為數(shù)千萬元,持股比例達到15%,這也意味著字節(jié)跳動成為懶熊火鍋的第四大股東。
為何如此過于細分的市場,集中受到投資人的青睞?
一位行業(yè)投資人告訴《靈獸》,火鍋食材超市的項目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首先,選址在社區(qū)底商,距離用戶非常近,且產品品類齊全,售價比大型超市便宜10%。
更重要的是,定位“在家吃火鍋”的細分場景,也讓其更具專業(yè)感,因此有一定的用戶基礎。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