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一夜之間,“地攤”這個曾被消費升級更新替代的舊事物,又活了過來。自總理在記者會上重提地攤后,就連近兩年不斷疏散低端人口、嚴(yán)禁拆墻打洞的北京城,大街上也一下子涌出了無數(shù)攤販。
6月4日下午6點,北京CBD地區(qū)的日壇公園北門,投中網(wǎng)在此看到,一條長約百米的人行道上,已經(jīng)有超過30家攤位擺在路邊,向過往行人叫賣。
一位常年在日壇公園周邊販賣水果的攤主老程告訴投中網(wǎng),日壇公園北門人流量大,很多周邊居民都會經(jīng)此去公園里散步,門前的街道寬闊,擺上地攤也不會影響正常通行。但在過去的兩三年里,此處并不允許擺攤。也是近期“中央出了政策”,才開始有了攤販來擺攤。
這30多家攤販中,絕大多數(shù)賣的都是衣服、鞋子、包包,少數(shù)幾家賣兒童玩具和水果。趕上飯前飯后人們來公園散步的時間,這條百米小街顯得很熱鬧,一些攤位前圍滿了人。
賣紅棗的徐老板是第一次來日壇公園門口擺攤。他告訴投中網(wǎng),其實他在工體附近有一家專賣新疆特產(chǎn)的門店,但受疫情影響,掙夠房租都難。聽說日壇公園附近可以擺攤了,他就搬了兩箱紅棗,又買了一批腰帶來賣,“不然都沒飯吃了”。
徐老板跟顧客說,擺攤沒有房租,同樣的棗,在他的店里賣25元一斤,在這里只賣15塊錢。一會兒功夫,他就賣出去了10斤。
其實,這條臨時形成的商業(yè)街上的大多數(shù)攤主,都和徐老板的情況差不多。
賣鞋的老賈告訴投中網(wǎng),他和這里大多數(shù)賣衣服包包的攤主都是從馬路對面的日壇國際貿(mào)易中心搬出來的。這個位于使館區(qū)的商場,正常情況下主要顧客都是外國人,他們出售的60元一雙的“耐克鞋”、50元一只的“名牌包包”,也都是賣給老外。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guān)注公號:redshcom 關(guān)注更多: 地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