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龍通過微信加入到一個專為醫(yī)護人員運送食品的志愿者車隊,負責每日向武漢市各大醫(yī)院運送物資和設備。但他覺得,這還不算“幫上了忙”。所以他每天還有一件必做的事,就是從網絡信息中查找有哪些醫(yī)護人員有用餐需求。
曾玉龍學過醫(yī),了解一線醫(yī)護人員的不易。“大學時,我在實驗室也做過相關實驗。感覺病毒還是很可怕的。希望能在這個時候,有機會向他們表達我的敬意。”
機會來了。曾玉龍在朋友圈里發(fā)現了解放軍中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醫(yī)護人員發(fā)出的信息。在電話溝通后得知,醫(yī)院附近的餐館都已停業(yè),醫(yī)務人員又沒有時間點外賣。“現在情況是早餐還能跟得上,中午就吃泡面,晚餐基本沒得吃。”
“這可不行!他們不能餓著肚子。”曾玉龍在他的任務清單上,添加了“按時為醫(yī)護人員送飯”這一項。“先緊著他們,能幫多少幫多少。”曾玉龍從店里的庫存中擠出一部分便當、面包、牛奶等新鮮食品,在約定好的時間內送到醫(yī)院,這一往返每天就有近30公里。
“太好了,終于不用吃泡面了。謝謝你!”接餐護士眼里布滿血絲、面容疲憊,雙手接過的是溫熱的便當。那一刻,曾玉龍這個理性的男人,鼻子酸了。“我要照顧好他們。”曾玉龍每日取出20份便當、兩箱方便面、牛奶和水,免費送往醫(yī)院。他說,雖然不多,但至少能讓一個科室的醫(yī)護人員吃飽。
隨口問及一名店員,知道你們老板每天自掏腰包給醫(yī)護人員送飯嗎?萬一老板發(fā)不出工資怎么辦?店員們都會這樣說:不怕、不擔心。他們不夠吃了,就把我們的也拿去。
“武漢病了,今后要更好”
曾玉龍說,這家店在選址的時候考慮的第一個要素不是人流量,而是附近有一片湖。“我生在這座城、長在這座城,最喜歡武漢的湖。生活、工作的壓力讓我感到喘不上氣時,就看看江城的水,總會為我?guī)砥届o。”
連日來的奔波,令他有些疲憊。本來當老板的他可以輕輕松松坐在店里,要不就去湖邊走走。但現在,他每天都要研究如何快速通行到店里、到醫(yī)院。
“武漢病了,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了不少問題,我們需要改正,好讓江城變得更好。”曾玉龍認為,這次疫情來得突然,很多人都沒做好準備。面對未知的病毒,人們的心理難免出現了恐慌。這個時候,需要及時了解疫情發(fā)展、病因、病狀,以便緩解百姓的焦慮。“我學過醫(yī),略懂一些,所以不會太恐慌。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我這樣,我希望能將我所了解到的告訴他們。”
“政府頒布交通管制是防止疫情擴散的有效措施,但對于之后可能出現的物流受阻、市民出行難等問題要做好預判,還要保障一線工作者的物資供應及時到位。”曾玉龍感到,好消息在不斷傳出,辦法總比困難多。
武漢定能過關,湖光還會依舊。
(來源:人民網 王欲然 崔東)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