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誠品是什么味道?那還要從現在講起。
你現在所知道的誠品書店,大概跟我們所熟悉的方所、言幾又等很多國內的大型連鎖書店差不多,會認為那是一個綜合性的、有品位的小商城一般,除了賣書,還要賣各種生活用品、生活小物件,甚至包括賣服裝,做餐廳,賣酒、賣雜貨等等,簡直就是一個用書店名義開辦的百貨公司。
這就是今天我們對這類型書店的看法,對不對?而這種模式也確確實實是誠品開創(chuàng)起來的,包括前面提及的日本蔦屋書店,當年為了籌備轉型,還曾專門到誠品取經,希望把誠品這套“大法”挪移到日本。
不過,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誠品,和90年代的誠品可完全不是一個樣子。
那時候大家都奔著誠品而去,絕不是因為它比較洋派,木頭地板比較雅致,裝潢設計很動人很清爽,還放著優(yōu)雅的古典音樂等等,并不是因為這些,而是因為誠品書店當年做出了很多奇特的東西,舉辦了很多奇特的活動,而且選書也尤其獨具特色。
要知道那個年代,1989年開業(yè)的誠品,正好處于一個特殊階段——一個被壓抑已久的社會剛剛解放,整個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大迸發(fā)的階段,各種各樣的新觀念、新想法層出不窮。
而誠品書店正好在這個時候,成為了這許許多多新的文化現象與新的思潮萌生發(fā)展的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臺。
曾經的誠品書店,幾乎等同于臺北第一代“實體”互聯網
誠品當年選書賣書的方式也很特別,它并不會特別標榜“暢銷書”。當年它的選書放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其實都是有些激進的。
許多書籍都是很嶄新、很陌生的主題,比如關于女權主義的書籍、文化研究的書籍、同志運動的書籍、各種各樣關于激進運動討論的書籍,你都能在誠品最集中擺放、最顯眼的位置上,看到這些書。
當時的誠品不僅在選書上十分特別,還舉辦了很多在當時看來相當奇特的活動,比如當時的誠品書店里居然有個“古書部”,會經營一些歐洲的古典書籍,這些古典的二手書其實價格不菲,而且要真的懂古典書、買賣古典書也是有一定門檻的,而當年誠品就這么做了,甚至還賣過一陣藏書票,這也是一個很奇怪的做法。
除此之外,誠品書店還舉辦過很多線下活動,比如一些地下音樂的音樂會、一些實驗小劇場的表演,還請了很多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年輕學者,在那里開講一些比較新潮的知識理論。
這對當時那樣一個求知若渴的年代來說,簡直是如大旱之望云霓,盼來一陣甘霖般的知識講堂。
我們“看理想”的一位主講人楊照老師,他就在那個年代從美國回到臺灣,在誠品講堂開講,當年的景象像什么呢?
應該說,誠品書店給人的感覺并不是那種另類的、低下的、叛逆的書店,不像我們在紐約、倫敦或巴黎見到的那些地下小書店的格局,誠品給人的感覺如同一位優(yōu)雅文明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心態(tài)上非常開明,非常進步,很懂得欣賞這個世界上各種新的思潮與新的文化現象,哪怕那些東西是帶著一點激進的意味。
而整個誠品書店營造出來的這種環(huán)境和氣氛,這種價值理念,你會覺得其實都并不匹配當年的臺灣。
很多人說誠品是臺灣文化的代表,我會把這句話修正為,其實它并不是臺灣文化的代表,因為當年的臺灣文化根本達不到誠品書店的地步。
應該說,誠品是領先了臺灣文化,所以才能夠引領臺灣文化,最終才能夠成為臺灣文化的一座燈塔與坐標。
還有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那就是當年的誠品書店幾乎等同于臺北第一代的“實體互聯網”。
這個小小的“互聯網”聚集來的就是一群在那個時代掙扎著要往上爬,要向外摸索這個世界的幾代知識青年和文藝青年。
所以誠品內外總是聚集著一群人,三更半夜更是它人山人海的時候,門外的樓梯上總是坐滿著各種人,有些人在讀書,有些人在售賣自己的一些手工藝品——這些在誠品聚攏的人,才是誠品成功的真正內核。
我相信尊重人的生意
但是,這樣的一種書店模式做得下去嗎?要知道,誠品書店開店的前15年一直都是處于虧本狀態(tài),直至2006年才扭虧為盈。
所以它的創(chuàng)辦人吳清友先生曾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商業(yè)案例,誠品也幾乎沒有所謂的商業(yè)模式。然而,它賠了15年,換來的是這樣一個文化盛名,以及在全球書業(yè)中的地位。
當然,一門生意終究不可能永遠虧損下去,難免要逐步轉型,于是誠品也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F如今,我們卻總又會嫌它失去了當年的神采,再也不是過去的誠品了——這是今天很多人對誠品的一個批評,也可能是今天我們對很多流行的大型書店的批評。
可問題是,你認為書店該怎么做呢?我覺得很難講,也許誠品一開始就不應該開得太大,只要維持原本獨立書店的感覺。但是能不能依靠這樣活下去呢?我也不敢下定論。
我曾聽說吳清友先生辦書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尊重每一個走進來的讀者,讓書店成為一個不歧視、公平的美好空間,也希望每個進來的讀者在走出去的時候,能變得不太一樣。
獨立書店究竟是什么?到了最后,獨立書店其實就關乎你如何看待人。
走進來的這個人,他不只是一位顧客,他還是一個人,當能從看待人的角度來思考,這便是獨立書店的思考方法了。誠品的特殊,或許就是讓不同的人都在這里找到了一種親切、一種安全和尊重。
獨立書店能否經營下去,可能跟這一點有關。雖然光有這一點也不敢保證書店一定能活下去,但是,我始終相信尊重人的生意。
。▉碓矗何⑿殴娞“看理想” 作者:梁文道)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