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品類雖百花盛開,但仍無頭部品牌來制定行業(yè)標準
滿記甜品、許留山、鮮芋仙等品牌雖已完成了全國化布局,但實際上,整個甜品品類誰來主導、誰來代表甜品,全國依然無統(tǒng)一的認知。也就是說,甜品品類依然沒有頭部品牌,更沒有公認的行業(yè)標準。
什么是行業(yè)標準?比如說提起火鍋、中式快餐、西式快餐等品類,大家都會想起幾乎一樣的品牌。更比如說,吃傳統(tǒng)烤鴨找全聚德、吃新烤鴨找大董……
品牌代表品類行業(yè)標準的意義在于:去一個品牌就可見其上屬品類的全貌,從這個品牌的呈現(xiàn),也能看出該品類的經(jīng)營邏輯。以甜品認知度最廣的滿記甜品來說,它也只是港式甜品中的一小脈而已,對于廣東人、香港人來說,當下吃甜品嚴格來說幾乎沒有公認的必選品牌。
消費者的認知路徑是:離哪家近,就去哪家,或者誰更符合此時的心情或者誰與自身消費力吻合就選哪家。
比如說一款芒果班戟,消費者可以去任意品牌消費;一款提拉米蘇,幾乎在大多數(shù)蛋糕店、面包店、甜品店都能購買,消費者無非對比價格和距離而已;以米芝蓮的奶茶來說,消費者可以去任意奶茶店就能買到類似的產(chǎn)品,又如咖喱魚蛋、雞蛋仔等,這些都不是某一品牌的“高標識必點產(chǎn)品”。
換句話說,如果品類下的產(chǎn)品沒有識別度和認知度,那么市面上的大多甜品店基本只是在賣一個選擇,而不是在賣產(chǎn)品。
這樣一來,甜品店的邏輯就和便利店很像了,無非把門店當成貨架,然后衡量能上哪些產(chǎn)品而已,在這樣的邏輯下,品牌價值幾乎是忽略不計的。
拿便利店舉個例子,有個7-11便利店的忠誠顧客想買一瓶水,假設(shè)該顧客附近有一家傳統(tǒng)雜貨店(距離2米)和一家7-11便利店(距離500米),那么這位顧客有多大可能會放棄前方的雜貨店,轉(zhuǎn)而多走500米的行程去7-11呢?
顯然,在時間更貴的當下,大多數(shù)人基本不愿意多走路,這也是為什么看似沒有競爭力的傳統(tǒng)雜貨店依然有生命力的原因。
同樣的邏輯,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低端的傳統(tǒng)甜品店只要有客流,那么生意一般不會太差的原因。
一起來思考:甜品品類的高頻剛需是真的還是假的?
奶茶和咖啡相比哪個更高頻和剛需?
從當下看,兩個都是高頻剛需的消費選擇,奶茶的剛需高頻來自于好喝、持續(xù)的產(chǎn)品迭代、更加靠近消費者、可以邊走邊喝、價格不貴等優(yōu)勢,而咖啡的剛需高頻來自于星巴克的市場教育和瑞幸的補貼,加上奶茶品牌的產(chǎn)品延伸等。
奶茶的產(chǎn)品要比甜品更純粹,如消費者去大多數(shù)奶茶店只需說“來一杯招牌奶茶”,店員基本就可以確定產(chǎn)品,而去了甜品店,如果說來一份招牌甜品,不同品牌的選擇基本是不一樣的。
再對比甜品店和奶茶店,一方是即點即走,一方則九成以上都必須到店消費或者到家消費。
1)、如何突破消費場景是甜品店的出路之一
書亦燒仙草半杯都是料,這就是甜品飲品化的一個原型,嚴格來說,這就是一款甜品而不是飲品。
再看7分甜,它就選中了甜品標識產(chǎn)品之一的楊枝甘露,將之飲品化了,讓碗里的甜品變成了可以帶著走,更可以走著喝的一款產(chǎn)品,再到以楊枝甘露為原型開發(fā)了其它各類“水果甘露”,以組成“甘露產(chǎn)品線”。
TEA CROSS交茶點也比較有趣,它選中了提拉米蘇這款甜品,將之做成了飲品,推出了“提拉米蘇奶茶乳酪”。
我們可以看出,奶茶的觸角越伸越長,且在市場中頗受好評,那作為甜品店的品牌們,為什么不能打破自己的消費場景,自己率先飲品化呢?
2)、如何制定產(chǎn)品標準和品類標準是甜品品牌的一大出路
果木烤鴨就是一個好例子,某品牌喊出了烤鴨要用果木烤,來為自己正名,這個行為也為烤鴨品類制定了可以擺在桌面上的行業(yè)標準。
實際上,果木烤鴨是北方烤鴨的一個常見操作,這個行為甚至還可以追溯到古代。
烤鴨為什么用果木?是更好吃嗎?NO,因為在過去,果木更便宜、也更常見,更因為在傳播的時候果木更有質(zhì)感……
PS:在顧客思維里有水果好吃的認知,那么用果木來烤鴨也更好吃,想想看,你去買木材做飯,一段是果木,一段是不知道什么亂七八糟的木材,你選哪個?
茶顏悅色為什么口碑那么好?因為產(chǎn)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它明確說明了不用奶精……不用奶精不是秘密,這個行為也不是茶顏悅色第一家提出來的,但消費者看到了后,覺得茶顏悅色是一個不錯的品牌。所以在長沙說起奶茶,基本必選茶顏悅色,這不只是好喝,更是隨處可見且消費得起的品牌布局勢能。
那么在甜品這一領(lǐng)域,吃甜品必吃什么產(chǎn)品?雙皮奶還是提拉米蘇?沒有任何品牌發(fā)表過意見。
再到提拉米蘇誰家好?應該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藝?這也沒有人發(fā)聲。
3)、如何界定產(chǎn)品邊界,是甜品門店品牌化的必備路徑
為什么許留山要在門店賣雞翅、咖喱拼盤這類產(chǎn)品?是因為一樣味道重、一樣是香港飲食的代表產(chǎn)品、一樣是香港人喜歡吃的食物之一嗎?還是說品牌方恰好有這樣的供應鏈優(yōu)勢?
一個有趣的認知是:品牌方的思路越是理直氣壯各種找理由,顧客越是摸不著頭腦。
再到趙記傳承牛奶甜品這一全國化品牌,它的產(chǎn)品線居然還有酸辣雞腳、烏冬面、涼拌黃瓜、豬腸粉等這些與甜品“背道而馳”的產(chǎn)品。
不可否認,大多數(shù)甜品品牌連自己要賣什么、可以賣什么、顧客要什么都理不清。
如果只是考慮顧客不吃甜品就可以吃小吃、顧客吃完小吃可以再吃甜品等這樣“顧客順帶可以買什么”的邏輯,其實就是雜貨鋪、便利店的經(jīng)營思路。
總體而言,整個甜品品類目前仍無標準、仍無全國化品牌認知、仍無明確的經(jīng)營思路與定位思路,這就是當下甜品品類沒有跑出諸多獨角獸的核心原因。
。▉碓矗嚎晖嫠季S 李三刀)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guān)注公號:redshcom 關(guān)注更多: 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