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中國消費市場快速升級,形成了全新的消費市場結構和消費者行為。我們通過一些行業(yè)數據報告,梳理出了未來新消費的一些趨勢,僅供參考。
中國正在進入M型社會
在經濟學里有一個詞語叫“M型社會”,是日本趨勢研究學者大前研一所提的觀點。簡單來說就是富人愈富,中產愈下: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趨緩甚至衰退后,資本回報的增速遠遠大于勞動回報,更少的人集中了更多財富,中產卻出現(xiàn)分流——僅少部分人能從中層躋身富裕階層,大部分則淪為中下收入階層,中間群體出坍縮,社會財富的人口分布結構從“A”型走向“M型”。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里的歷史數據展現(xiàn)了美國社會的M型變化。
美國收入前10%人群的收入占美國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從1910-1920年的45%-50%下降到1950-1970年的不足35%,但從80年代開始,這一比值持續(xù)上升,到2010年已重回50%的高峰。
在中國,M型社會也正在形成。
招行2017年年報中的一組數據,就是最好的例證。
作為中國最好的面向個人客戶的銀行,招行金葵花及以上的客戶僅占客戶總數的2%,卻貢獻了招行客戶資產管理總額的82%。招行金葵花以下的客戶戶均資產只有1萬多點,金葵花客戶戶均資產是153萬,私行客戶戶均資產2826萬。
另外,更權威的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7年,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體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從31758元擴大到42221元,上漲超3成。
從收入增長率看,2014年-2017年間,最富裕的“高收入”人群收入增漲率由7.4%增長到了9.57%;“低收入”、“中等偏上”、“中等”和“中等偏下”4個中間群體的收入增長率逐年下降。
另外,根據麥肯錫的報告,中國中產階層是年收入1.15萬至4.3萬美元的人群。這個人群數目從2000年的500萬人,發(fā)展到今天的2.25億人。預計到2020年增加到2.75億人。這些快速增長的中產,大部分是受益于過去十年中國金融地產的“黃金時代”,他們的地位尚未穩(wěn)固。伴隨過去十年房價快速上升的還有居民負債。2017-2018年,購房者從主動加杠桿轉向了被動加杠桿,房貸支出對消費的透支開始顯現(xiàn)。“M型”的收入和財富結構正在逐步形成。
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丁元表示:“中國的整個社會結構還沒形成橄欖型就已經逐步呈現(xiàn)M型了,本來很弱的中間階層正在往下塌陷。”
M型社會與M型消費
人均收入的變化,帶來的是消費的變化,消費則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而中產階級則是社會消費的主題。M型社會帶來的中產階級變化正在影響整個社會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水平。
以日本為例,9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中產階層中絕大部分“下流”到中低收入階層,“M型社會”形成。
一方面,中低收入者消費能力本來就不強,更何況對未來預期尚不明確,因而不敢花錢,消費只好向高性價比卻低價的方向流動;而另一方面,“M型社會”“上層階層的收入雖然增加了,但能滿足他們需求的高級百貨商品卻非常少”,即上層消費主要是購買來自歐美的奢侈品。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零售企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