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以“煙草大王”之名享譽全國,但轉眼鋃鐺入獄;他又在古稀高齡開荒種樹,用“褚橙”重新定義一個品類;他被稱為中國最富爭議的企業(yè)家,卻無論順境逆境,總能收獲無數(shù)信徒。
褚時健,一個有著卓越商業(yè)才能及傳奇經歷的企業(yè)家,去世了。
但對每一位創(chuàng)業(yè)者、企業(yè)家來說,其肉身不過是使命和夢想的載體。
梳理褚時健的一生,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許多管理思想在餐飲業(yè)同樣適用。
成本控制:老板要做“企業(yè)精算師”
褚時健的愛人馬靜芬曾經講過一個故事,80多歲的褚時健曾經竟然動過“賣涼米線”的心思。
有一天老兩口坐車經過一家玉溪涼米線店,排隊的人非常多。
褚時健立馬下車,問:多少錢一碗?一天賣多少碗?然后心算成本,米線多少,佐料多少,人工多少……算出一碗可以賺一塊錢,一天賣1000碗就可以賺1000塊。
“我們差點賣涼米線去”,馬靜芬說:“他啊,隨時都在算賬。”
這種“愛算賬”的精神,是刻在褚時健骨子里的。
有一次褚時健修一個水泵。老農開價80塊錢,他還價50塊錢。一個曾經創(chuàng)稅百億的企業(yè)家居然在跟一個老農民討價還價。
“省下的就是掙下的。企業(yè)要講效益,就要精打細算搞生產。”褚時健曾說。
這一點,在他早年間接手曼蚌糖廠時就有體現(xiàn)。
1963年,褚時健接手連年虧損的曼蚌糖廠。
當時的曼蚌糖廠采用傳統(tǒng)的大鍋熬制工藝進行生產,勞動強度和木柴消耗非常大,產量卻很低。熬制1公斤紅糖需要消耗19公斤甘蔗,36公斤木柴。
發(fā)現(xiàn)這一點后,褚時健把土灶大鍋改成鍋爐,用蒸汽管道制糖,用塊煤取代褐煤。改良的第一個月,燃料消耗就降低了2/3。
再比如,做褚橙。
中國的橙子平均畝產量是1噸左右,美國的是2.5噸,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褚橙的平均畝產能達到5噸。
秘訣和褚時健在曼蚌糖廠的方法一樣:壓縮消耗,減少浪費。
褚時健成立了褚橙實驗室,實驗室有6個研究員,3個人負責土壤檢測,3個人負責病蟲害防治,專門研究褚橙的生產精算。
對土壤有機物成分的科學檢測,結合果樹自身的營養(yǎng)結構施肥,不僅降低了種植成本,還最大程度地釋放了果樹的生產能力。
褚時健曾對王石說:“我這一生最憎惡浪費了,我做企業(yè)就是向浪費要產能。”
建立sop的標準:細化,細化,再細化
凡細節(jié)處,必有大世界。褚時健就是一個凡事追求細節(jié)的人。
他身邊的員工曾回憶說,當問到“今天下雨了嗎?”這個問題時,正確答案不是“下了”或者“沒下”,而是“下了,從幾點下到幾點,一共下了多少毫米。”
這一點,在褚時健的操作手冊中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002年,褚時健在哀牢山承包土地開始種植橙子。但是,同樣是種橙子,褚時健卻和別人不一樣。
他要求所有人要按著操作手冊嚴格進行。手冊中對種植的方方面面都有十分細致的標準化操作要求。
以修剪枝條為例,單單一個修剪枝條就詳細到:每年每棵樹要剪幾次?每次修剪要具體到離樹干幾厘米?提高產量怎么剪?防治病蟲害怎么剪?為了樹的生長量又該怎么剪……
為了摸索適合自己的剪枝方法,褚時健和4個作業(yè)長,每人負責10~20棵樹,采用不同的剪枝方法,然后比較。
他們不僅看產量,還要用化驗的手段比較品質。正是有了這樣的手段,褚橙的剪枝方法才得以不斷改進。
在對果園的管理上,褚時健采用的辦法被稱為“用工業(yè)的辦法管農業(yè)”。
果園中每個新來的農戶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公司不光有計劃,有要求,還有監(jiān)督,月底還會統(tǒng)一檢查。
公司每年給農戶發(fā)一本定制的月歷,上面詳細地列滿了每個月需要干的事情和標準。比如剪春梢,要剪到太陽正著和斜著都能透下來;再比如施肥的時間、數(shù)量、方式……
員工管理:與人分利才有人跟著你
分權、分利者,得天下。在員工管理上,褚時健始終遵循與員工分利的原則。
1979年,褚時健被調進瀕臨倒閉的玉溪卷煙廠擔任廠長,大舉借債購入國外生產設備,煙廠負債率最高時達到500%。
在工廠負債率如此之高的情況下,褚時健仍然在竭力改善員工待遇,分利于人。
起初職工宿舍環(huán)境十分差,一個28平方米的房子,住兩家人,中間用一張草席做門簾隔開。
褚時健上任后,給職工興建新宿舍,極大地改善了員工的住宿條件。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