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視市場變化
馬莎百貨的致命問題在于對變化視而不見。
馬莎百貨總部位于倫敦,是目前英國最大的跨國零售集團,主要提供自有品牌服裝、食品和家具用品,其在全球和線上擁有1400家店鋪。
1884年,俄羅斯商人邁克爾.馬克思借了5英鎊在英國利茲市的柯克蓋特(Kirkgate)市場租了一間露天商鋪,隨后找了在批發(fā)公司做出納的湯姆.思班塞合伙,由此開始了馬莎百貨的發(fā)展之路。
1920年,他們收購了幾家制造公司;1931年,引進了食品部;1973年,開始在巴黎和布魯塞爾開店;1986年,開始銷售家具;1997年,馬莎百貨迎來了它的巔峰時期——成為英國第一家稅前利潤超過10億英鎊的零售商,那一年,它的市值最高達到169億英鎊;1998年馬莎進軍美國,收購了布克兄弟公司(BrooksBrothers)和金斯(Kings)超市;接著又在遠東地區(qū)開設了新店。
但是,從1998年開始,馬莎百貨的收益開始劇烈下滑。這時的馬莎百貨外表風光依舊,但風光背后卻是公司卻身陷困境,核心業(yè)務開始惡化。其中,問題最大的是馬莎百貨在英國的零售業(yè)務,但其他海外業(yè)務也日漸衰落,向國際市場大幅擴張的戰(zhàn)略版圖變得支離破碎。
20世紀90年代,英國零售業(yè)掀起了一場革命。隨著消費者的期待值越來越高,很多零售商開始提供更高、更有創(chuàng)意的服務,但馬莎百貨卻因售貨人員太少、服務太差而令顧客不滿意。馬莎百貨的內部文件顯示,認為馬莎百貨“物有所值”的顧客從1995年的69%降至1998年的57%。
進入21世紀,馬莎百貨又迎來了新的競爭對手:低端方面,有折扣商超阿爾迪(Aldi)和利得(Lidl);中高端,有提供英國皇家標準的高端超市Waitrose的威脅。
馬莎百貨之所以走向衰退,其背后存在很多問題。
杰克.特勞特認為,馬莎百貨的致命問題在于對變化視而不見。在他和搭檔阿爾.里斯合著的《22條商規(guī)》一書中寫到了關于變化的“細分法則”,即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產(chǎn)品的品類會自然地細分為兩個或更多品類。市場營銷這個競技場容納著一個不斷擴張的產(chǎn)品海洋,人們必須時刻了解發(fā)生著的變化。
但是怕就怕在,很多自認為是行業(yè)龍頭的老大依然固有天真的想法,認為他們在起始品類中是老大,在新生的細分市場還是老大。他們會把一個品類中的品牌原封不動地放在另一個全新的品類上。
馬莎百貨董事會主席阿奇.諾曼曾批評馬莎百貨在過去15年不斷地疏遠消費者。可要知道,如今的消費者隨時都可能轉向可以讓他們感到興奮的品牌。
過去,三四十歲的消費者習慣穿得跟他們父母一樣。但現(xiàn)在,他們更希望和他們的孩子打扮得一樣。在這種變化之下,要想看到年輕人到馬莎百貨購買服裝幾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而在馬莎百貨關店的新聞下面,英國消費者們的吐槽似乎更能說明些什么:
“馬莎的高管根本不知道他們的消費群體以及消費需求是什么,他們的衣服根本賣不出去。”
“馬莎的食品還是不錯,馬莎以前賣的衣服也很棒,但現(xiàn)在不知道賣的是什么鬼。我唯一會在馬莎買的衣服就只有校服了。”
“好不容易能挑到幾件不難看的基本款,但是價格和質量又讓人一言難盡......”
根據(jù)研究機構GlobalData的數(shù)據(jù),1997年,馬莎百貨在英國的服裝市場份額曾達到13.5%。但現(xiàn)在,這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僅為7.6%。
在食品銷售方面,雖然說馬莎是行業(yè)的絕對巨頭,但它的定價也過濾掉了不少消費者。研究機構TCCGlobal分析師布萊恩.羅伯茨表示,在同行不斷加大投資和自有品牌建設的情況下,馬莎百貨食品的售價卻仍處于行業(yè)頂端。
其實從2008年就開始,馬莎百貨就與快時尚行業(yè)開始了直面競爭,不過它卻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選貨標準;它的食品業(yè)務普遍受到好評,但貨架上總有大批價高又臨近保質期的食物。他們用了10年時間在中國市場先后開設了15家大型門店,但最終依然沒有在中國建立起品牌知名度,還聲稱對中國“了解太少”。
。▉碓矗褐袊虉 編譯/年雙渡)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馬莎百貨繼續(xù)自救 加快電商業(yè)務并再關100家英國門店
松口了!馬莎百貨終于公開承認錯誤了!
馬莎百貨繼續(xù)縮減業(yè)務規(guī)模 四年內要在英國本土關店100多家
又變了,馬莎百貨關店規(guī)模擴大至超過100間!
馬莎百貨繼續(xù)縮減規(guī)模 4年內要在本土關店100多家
搜索更多: 馬莎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