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覬覦中國市場的啤酒巨頭多了去,但是,喜力不溫不火,朝日進展不暢,唯有百威英博和嘉士伯,順利擠進前五,瞄準中國啤酒行業(yè)的“鐵王座”。

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之時,百威英博的手腕多少有點“奸雄”的意味。
準備到哪個區(qū)域建新廠,先跟四五個城市談判,簽下框架協(xié)議,然后等著這幾個城市互相競價,政策最優(yōu)惠者得。最終公布前,誰都不知道百威英博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當年百威英博準備布局河北,同時跟石家莊、張家口、廊坊、保定談,最終把廠設在了保定清苑。在湖南、江西、云南等地區(qū),套路都是這樣。
這或許與美洲略帶狂野的商業(yè)風格有關。但深居北歐童話世界嘉士伯,在中國的擴張風格完全不一樣:認清現(xiàn)狀、看準趨勢、忍辱負重、穩(wěn)扎穩(wěn)打。
如果說百威英博是啤酒界的“曹操”,那么,嘉士伯則可以稱為啤酒界的“司馬懿”。
覬覦中國市場的啤酒巨頭多了去,但是,喜力不溫不火,朝日進展不暢,唯有百威英博和嘉士伯,順利擠進前五,瞄準中國啤酒行業(yè)的“鐵王座”。
雖然百威英博和嘉士伯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為20%左右,但因它們在多個區(qū)域市場稱雄,且包攬了利潤豐厚的高端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所以,說它們攻占了中國啤酒半壁江山,一點也不為過。
某種程度來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外資啤酒讓華潤雪花青島燕京們“膽寒”的時候了。如果嘉士伯接手朝日成為青島啤酒二股東這一傳言成真,那么,這種恐懼或將支配中國啤酒行業(yè)的下半場。
并購狂人百威英博
說百威英博是啤酒界的“曹操”,并不僅僅指其“奸詐”,更多的是依靠魄力和雄心成就的霸業(yè)。
一個比利時的啤酒公司,2004年合并美洲飲料公司組建英博,2008年520億美元收購百威,成為世界啤酒“老大”,2016年1060億美元收購“老二”南非米勒,旗下?lián)碛邪偻、科羅娜等數(shù)百個品牌。
雖然百威英博的總部在比利時,但實際上它更應該被稱為一家美國公司。
而百威英博在中國市場的進階之路,正伴隨著它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
之所以將這家公司簡稱為“百威英博”,關鍵在于2008年英博和百威的合并。組成百威英博之后,這兩家啤酒巨頭在中國的布局正式合成一股力量,一舉進入中國啤酒五強。
此前,英博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主要在東部,江蘇、浙江、福建,10年時間收購了江蘇的三泰和金陵,浙江的雙鹿、石梁、浙東,還有湖北的金龍泉和湖南的長沙。百威收購哈啤后,主要業(yè)務在東北。
至此,百威英博的“東部戰(zhàn)線”初現(xiàn)雛形。合并之后,不僅并購的“彈藥”更充足,而且,對中國地方品牌形成的“威懾力”更強悍。
在巨頭看中的市場,地方品牌“要么投降、要么打死”,能選擇的頂多是賣給A還是賣給B。
賣給雪花的,只能留下產(chǎn)能和渠道;賣給百威英博和嘉士伯,品牌能留下,但已然成為外資。
在這之后,百威英博在中國市場的并購從未停過,2011年河南維雪、大連大雪,2012年牡丹江啤酒,2013年河北唐山,2014年吉林金士百,2015年增持珠江啤酒(002461.SZ)……
共3頁 [1] [2] [3] 下一頁
重慶啤酒剝離不良資產(chǎn)換業(yè)績增長 能否殺出重圍?
啤酒市場盛夏熱戰(zhàn) 進口啤降身段國產(chǎn)啤提檔次
燕京啤酒業(yè)績三連降關廠求變 新老換班或帶來新契機
啤酒銷售旺季來了 燕京啤酒卻打算關廠減員
人口老齡化將影響啤酒業(yè)發(fā)展?正在抱團尋求突圍
搜索更多: 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