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得城在百思買退出時,已對整體買斷模式作了改變,引入分權管理,每店都可看作獨立公司,店長有5%-10%的股權,自己確定每個店的產品組合和數量(類似商超領域的家樂福)。這一做法是萬得城在門店缺少規(guī)模效應的前提下的變通之舉。百思買也曾受困于此,其時在華不過9家店。
獨立授權看似增加了采購的靈活性,但實踐中導致了對買斷模式的“反向操作”,最終自相矛盾。由于店長對銷售的追求,盲目進貨,使得萬得城一些店鋪實際存貨量很大,不得不不斷發(fā)起促銷。同時,沒有規(guī)模支撐的單店模式使得采購數量更低,價格談判能力更差,促銷更得不到廠商的支持,不斷發(fā)起的促銷反復挑戰(zhàn)廠商的價格體系,雙方關系逐漸惡化。
采購關系理不順,萬得城失去了價格利器,單靠服務無法撬動消費者,家電賣場與家具領域的宜家不同,宜家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yè),其訂單是很多企業(yè)的生命線,擁有供應鏈的絕對話語權。但在中國家電領域,生產商已經競合完畢,萬得城面對的是數十位“大玩家”。這些玩家們甚至可以和上千家門店的蘇寧、國美叫板,根本不會把萬得城放在眼里。
最終萬得城不得不通過換帥來修復與供應商的關系。萬得城中國的第一任CEO湯旺濤于2011年7月去職,接替的則是母公司負責采購的副總裁浦紹博。彼時,萬得城中國運營不到8個月,門店才開了第三家。
在選址方面,除了淮海路首家門店,萬得城的其他所有門店均設在閔行七寶、浦東三林、寶山大場、嘉定曹安公路、青浦徐涇等城鄉(xiāng)結合部。與百思買在徐家匯、中山公園等核心商圈布局的打法迥異。
不過,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做法沒有取得效果,原因很簡單——價格不給力。萬得城的服務并沒有讓消費者覺得不可替代,但它的價格隨時可以被蘇寧、國美取代,被天貓、京東和亞馬遜取代。萬得城放低身段來到郊區(qū),但從客戶的承受力來看,它恰恰來到了一片沼澤,在這里消費者對價格更為敏感,對服務更不在意,對賣場的品牌更無視。
這種情況其實并不是第一次發(fā)生,而是反復重演。除了百思買(Bestbuy),翠豐集團(Kingfisher Plc)和美國家得寶(home depot),都高估了自己的品牌號召力,高估了與供應商的談判能力,高估了服務在消費決定中的權重,但低估了中國本土零售商和線上商城的強勁實力,三個高估與一重低估,萬得城不得不敗走申城。
2011年,浦紹博空降中國時,曾放出豪言,要在2015年前,在中國開設100多家萬得城門店,現在這句話已經沒有人再愿意提起。
而作為另一方股東,富士康將生產與銷售打通的又一次努力,現在劃上了句號。早在2010年,郭臺銘為進軍零售業(yè)布下5路大軍:在一線城市布局與麥德龍合作的電器城萬得城;主攻專業(yè)IT賣場的賽博數碼廣場;力圖覆蓋三線乃至“六線”城鎮(zhèn)的萬馬奔騰電器超市;借助大型商場超市擴張的敢創(chuàng)數碼;B2C電子商務網站飛虎樂購,F在,除了萬得城已經撤出中國外,另外四股力量都在茍延殘喘,郭臺銘的零售帝國夢或許需要醒一醒了。
(來源:中國企業(yè)家 作者:趙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