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陽光100置業(yè)(成都)公司總經(jīng)理的他,不僅要打理成都的土地一級開發(fā)生意,還要率領一個專業(yè)團隊對武漢一塊占地面積為540畝的土地進行前期調(diào)研和定位。 這塊地位于江夏區(qū)藏龍島科技園區(qū)湯遜湖畔,是母公司陽光100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陽光100”)在2月19日花費2.52億元所得,樓面地價412元/平方米,約為2007年的四分之一。 在如今的樓市冬天里,此舉被一些媒體視為逆市拿地的范本。陽光100也“默認”了此觀點。不久后,其官方網(wǎng)站轉(zhuǎn)載了一篇題為《樓市迷局之中 陽光100逆勢進軍武漢》的文章。 但陽光100對拿地仍然持一貫的謹慎態(tài)度,不論市場的“好與壞”。“2009年我們的策略是謹慎擴張,并無明確的拿地計劃。”4月1日,陽光100常務副總裁范小沖對本報記者表示。 在樓市瘋狂的2007年,他堅定地批判房地產(chǎn)市場上出現(xiàn)的“面粉貴于面包”的現(xiàn)象。直至被很多人視為“底部”的今天,他依舊如故,讓陽光100像法國巴黎大磨坊一樣,把“面粉”變成有品牌的“面包”。 30%地價成本標準 “懸崖勒馬!”每當回憶起兩年前在成都的那場競拍會,范小沖就會后怕。 鏡頭回放到2007年7月20日,成都土地交易中心。出乎陽光100董事長易小迪和公司其他股東的意料,香港信和置業(yè)(0083.HK)董事會主席黃志祥突然現(xiàn)身拍賣會,并親自出手舉牌,以超過41億元(1130萬元/畝)的報價,奪得成都366畝城東沙河地塊新地王。 一塊原本志在必得的土地失手了。早在2005年,陽光100便作為土地一級開發(fā)商,在拍地前做好了地塊所有的規(guī)劃設計,連售樓處都已成形。 “當時我們也舉到了900多萬元,但最高出價絕不會超過每畝1000萬元。”在輪番舉牌之后,范小沖認為在關鍵時刻陽光100還是及時剎車了。 事后,易小迪坦承拿地失敗的主要因素是資金實力拼不過上市公司,但陽光100的員工更多認為這主要是老板謹慎的做事風格所至。與潘石屹、馮侖等人共同經(jīng)歷了1993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海南房地產(chǎn)泡沫破裂之后,“冒進”顯然早已不是易小迪投資策略中的關鍵詞。 “我們有自己的成本底線。”范小沖說。成立18年來,陽光100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拿地標準:在二三線城市拿地的樓面地價為周邊在售樓盤均價的30%,在一線城市拿地的樓面地價為周邊在售樓盤均價的40%,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具體情況有約5%的浮動空間。 依此標準,成都東沙河地塊遠超過陽光100拿地的成本底線。據(jù)悉,該地塊折算樓面地價是3400多元/平方米,周邊同類地段樓盤售價已接近6000元/平方米,樓面地價和周邊樓盤售價之比高達57%。 讓陽光100體會到“煮熟了的鴨子飛了”的感覺的城市還有泉州,面對高達600萬元/畝的競價其最終只好選擇放棄。 福禍相倚。從表面上看,陽光100在2007年拿地不順,但在今天看來,當年的放棄也讓陽光100一次次避免了巨幅土地難以消化的困境。 在2007年股市大牛市的背景下,很多房地產(chǎn)上市公司以土地為題材,利用20~30倍甚至更高的市盈率來增發(fā)、擴股、圈錢。當樓市低迷的2008年和金融海嘯來臨時,過量的土地儲備不僅僅變成了燙手的山芋。 拿武漢地塊,陽光100也非心血來潮,而是“盯”了很久。早在4年前,陽光100就在武漢成立辦事處,負責城市調(diào)研和找地塊。“這年頭,為進入一個城市拿地而等待4年的開發(fā)商十分罕見。”一位圈內(nèi)人士如是評價。
共2頁 [1] [2] 下一頁 第1頁第2頁
責任編輯:筱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