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張鰻魚
新玩意兒又來了:法棍蘸麻婆豆腐、菌子擂椒伴大血腸,重慶小面配牛排佐牛藕茄盒、海腸撈飯配壽比南山金湯力。
01
“餐+酒”又火了?
不,是中式bistro!
年初爆火的“中式Omakase”有人被割過嗎?
預定兩個月,上交2000+,即可享用一頓美味的家常菜,不僅有麻婆豆腐,還有炒青菜、炒河粉……
還沒嘗過“中式Omakase”的朋友也不用急,新玩意兒又來了。
最近,有一類云南菜在北京翻紅了。性冷淡擺盤、因為少而尤顯珍貴的云南食材、與米其林三星看齊的分量和上菜速度,以及“中餐西作”的烹飪手法……
一道包漿豆腐、豆花米線、木瓜燉魚,在利用西式命名法重新定義后,點綴上少許極具溢價空間的高端食材,諸如魚子醬、黑松露以及其他各種小眾菌類,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北歐菜”。
精致的分量,選上一瓶好酒,妥妥一道“下酒菜”。
但實際上,這些翻紅的云南菜并非出現(xiàn)在像火燒云、云海肴等知名云南菜館里,而是一股腦扎進了“bistro”的懷抱。
無處不在的“云南菜bistro”
bistro直譯小酒館,最初起源于巴黎,代指那些提供平凡菜色的平價小餐廳,通俗理解也可以當成“法國家常菜”。
最初,這股bistro風刮進國內,是上海街頭不斷冒出一些全新的小酒館餐廳,把三明治換成xx塔塔,用自然酒替換咖啡,打造濃濃氛圍感。魔都人民帶著幾分漫不經心,輕輕松松傳遞出情調、文藝餐飲的魅力。
而社交平臺的發(fā)酵,讓bistro形式不斷出現(xiàn)變體,從北京、上海到成都、杭州、廣州、重慶,各式各樣“中式bistro”橫空出世,延伸出了云南bistro、貴州bistro、陜西bistro、川渝bistro、東北bistro……
重慶小面配牛排佐牛藕茄盒、海腸撈飯配著壽比南山金湯力,紅酒配合燭光搖曳,菌子擂椒伴著大血腸共舞……
顯然,bistro已經被徹底解構再重造,不由惹得網友發(fā)出感嘆,“不要驚訝!在一家bistro店里,你可以吃到everything!”
02
“新一代網紅”:
中西混搭小酒館
從中式Omakase到中式bistro,“中餐日作”、“中餐歐作”正在全國各地不斷上演,而這些解構與重造,說起來也不難。
首先是在環(huán)境的重構層面。
這些“網紅感”滿滿的餐廳,在環(huán)境上基本大同小異。一類走高級工業(yè)風,大多墻面裝修保留初始模樣,又從原始風格中延伸出現(xiàn)代設計,再配上昏暗的場景,角落的微光,小資精致感這就出來了;另一類走溫馨日式風,大多暖色燈光、大量綠植再加上原木色餐桌椅。
也有一些劍走偏鋒,用上了懷舊年代的“錦鯉”、“喜字”大花餐具,配上一杯茉莉烏龍冰清酒,反差感立馬呈現(xiàn)。
其次是菜品上,氛圍感擺盤+特色餐點,少而不精。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中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