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
誰還沒點“上頭”時刻
內參君整理了一些常見的“情緒營銷”案例:
“打工人”情緒
創(chuàng)意飲品店,尤其是咖啡店,經常能看富有“打工人”氣息的產品。
比如,和工作高度相關的產品命名,開會中、DEADLINE COMING、真漲知識了等等。
又或者直接把店名取為“打工人咖啡”,在杯子上貼“打工人打工魂”的貼紙。站在平價咖啡的定位上,用“打工人”和消費者做情感連接,“打工人咖啡”迅速拓店。大眾點評顯示,目前,品牌在無錫已經開出了39家門店。
“籠中人”情緒
“疫情結束”是全民共通的希望。很多餐廳通過產品表達了這種愿望。
“自豪感”情緒
情緒營銷同樣會借助大眾的“自豪感”、“認同感”。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今年冬奧會上谷愛凌吃韭菜盒子。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資格賽上,谷愛凌滑完第二輪等待打分時,掏出韭菜盒子開始吃起來。
這位備受關注的運動員吃韭菜盒子的動作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和效仿。美團數據顯示,在谷愛凌提到韭菜盒子后的一周內,用戶搜索量超12萬次,同比增長超161%,外賣累計銷量超160萬個,同比增長93%。
有消費者表示:“本來就愛這個味,看到谷愛凌也在吃,一下子就把饞蟲勾起來了”。
“聽故事”情緒
還有一種情緒營銷,抓住大家“吃瓜”或者“聽故事”的情緒。內容前面是百態(tài)人生,最終都是一個出其不意的轉折,落腳到一個地方,讓人覺得好笑、有趣,激發(fā)傳播欲甚至創(chuàng)作欲。最經典的莫過于肯德基的“瘋四”文學。
小結
餐飲不斷升級,各家品牌都在做產品、做服務、做品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實用價值,讓消費者從理性上思考,有這樣的購買動機。
內參君認為,情緒營銷是促使消費者停止“貨比三家”、馬上購買的營銷方式,在餐廳產品同質化較高、競爭較為激烈的情況下,給消費者提供“上頭”時刻,讓消費者選擇“買它”。
而海底撈和肯德基,其實也并非主動的“情緒營銷”,而在日常做好產品、服務和品牌,持續(xù)和消費者互動與共創(chuàng),在積累到足夠量能后,最終才爆發(fā)出“分手套餐”和“瘋狂星期四”的流量狂歡。
情緒營銷,是“獲客法寶”,但產品依舊是核心。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陳黎明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餐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