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說說微信小店。這是微信的“親兒子”,推出于2014年。和微信小商店、微信公眾號共用一個類似登陸頁面,微信小店也需要經(jīng)過認證的公眾號才能開通。2017年,微信小店升級成了小店小程序。
相比微信小商店,微信小店的功能和商品分類相對簡單,在發(fā)貨收款、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優(yōu)惠促銷等方面遠沒有小商店全面,也沒有直播功能模塊。
2020年7月初,微信就宣布即將停止對于“微信小店”的維護。全面下線微信小店后,下一代的微信自建電商平臺將以“小商店”為主。從這個角度來看,小商店是微信小店的升級版,代表著微信對自建電商平臺的進一步加碼。
刺猬公社發(fā)現(xiàn),微信對于內部電商平臺生態(tài),一方面用自建產品打基礎,追求覆蓋商家的面積;一方面為第三方服務商留足產品開發(fā)和盈利空間(小程序功能越復雜,費用越高,很多第三方服務只有大客戶才用得起),擴展小程序服務的深度。
此次微信力推的小商店,就是為了提升自建平臺服務商家的能力。這也在客觀上,起到了助推和“倒逼”第三方服務商進行升級的效果。
流量,微信小商店的興衰命門
不過,小商店似乎并沒有按照騰訊預想路徑順遂發(fā)展。在小商店推出近兩周后,其熱度開始有所下降,沒有了電商創(chuàng)業(yè)者起初萬眾矚目的“盛景”。
這其中,有微信小商店剛剛開通個人賣家權限、商家端還不夠“熱鬧”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在產品設計上的原因。
電商行業(yè)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可以用“流量”二字來歸納根源。
小商店也不例外。不少用戶對微信小商店并不熱衷,其中相當?shù)脑虿煌夂?ldquo;缺乏流量”。由于小商店在微信中,沒有類似“朋友圈”、“視頻號”這樣的公域實體入口,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進店”的難度相當大。
目前,小商店最普遍的進店方式是微信內嵌的搜索功能。微信官方介紹稱,用戶可以在搜索小程序的時候,找到有關的微信小商店;并且由于小商店本身就是小程序,能夠生成小程序碼,用戶可以掃碼識別后進店。
另外,小商店還可以在分享鏈接、公眾號乃至廣告中進入。但總的來說,由于微信端內的流量入口不夠強勢,小商店仍然需要私域流量的加持才能長久獲客。
比如在社區(qū)團購的場景中,社區(qū)商店就可以利用社群、公眾號、線下掃碼或者LBS(基于位置的服務),引導用戶進入線上小商店,幫助用戶實現(xiàn)更為便捷的下單。
對于一些小型社區(qū)商店來說,將線上業(yè)務放到低門檻、低費用的微信小商店,甚至可能比美團等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更有成本優(yōu)勢。
在收割長尾流量上,小商店也有其獨到之處。當用戶在微信搜索某些關鍵詞時,也有機會搜索到相關的小商店。在一些小眾商品的消費場景中,這很容易為商家引導更為精準的流量,幫助商家更好地獲客。
最近,微信小商店還放開了個人開店的限制。刺猬公社體驗后發(fā)現(xiàn),只需1分鐘,用戶就可以以個人身份在微信小商店注冊開店。從長遠來看,微信開放個人賣家權限后,普通人店主大量涌入小商店,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
隨著個人賣家的進入,“全民賣貨”的小商店還可能成為二手和非標準化商品的樂園。在功能上,和轉賣二手物品的“閑魚”頗為相似。附著在微信社交生態(tài)之下,小商店能夠做成“第二個閑魚”,也具有相當大的可能性。
在微信的龐大體量下,處處蘊含著新機會。特別是那些和小程序“沾邊”的業(yè)態(tài)。
2019年,微信小程序GMV(成交額,不是營業(yè)收入)達到了8000億元,同步暴增160%。在淘寶和京東之外,微信小程序儼然成了購物平臺中的一大巨頭,與拼多多不相上下。
回顧文章開頭的問題,微信乃至騰訊對于電商的做法,也依然遵循了馬化騰在2018年的那次演講中透露的信息:不做電商 ,而是“把機會讓給所有伙伴”。在電商領域,騰訊并沒有“真香”,更多地扮演了一個基礎設施建設者的角色。
來源:刺猬公社 作者: 園長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微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