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的泡沫已經來了,熱鬧只是冰山一角。
李佳琦、羅永浩、薇婭......萬億市場引爆下,直播帶貨似乎一下子成了2020年實現(xiàn)財富自由的最佳途徑。然而,肉多但狼更多,熱鬧始終是少數人的,一眾入局者紛紛喊虧。
有品牌商花費10萬元坑位費+10%傭金請主播帶貨,但最終的銷售額只有5.7萬元,現(xiàn)在還在找主播追責;還有品牌方找擁有三四十萬粉絲的主播帶貨,店鋪轉化率卻基本為0。
一位野生小帶貨主播最低谷時,一個月除底薪之外只拿到468元的提成。
明星葉璇進入直播行業(yè),從19點播到23點,不去洗手間,最多花一分鐘換衣服——這樣的節(jié)奏持續(xù)了兩個月后,她宣布退出。在她看來,做直播兩個月以來,只賺了一點小錢,還不如站兩次臺賺得錢。
某家MCN沒算上傭金,一晚上坑位費收了120萬元,但是拋去主播成本、代理成本等,依舊不賺錢,逃不過“血虧”;即便是網紅帶貨第一股的如涵,依靠10%頭部和成熟網紅創(chuàng)造了68%的GMV,大部分時候還是處于虧損狀態(tài)。
……
據中信證券報告,2019年電商直播的行業(yè)規(guī)模已經超過3000億元,2020年有望突破萬億規(guī)模。根據行業(yè)發(fā)展生命周期,一旦出現(xiàn)峰值后,立刻迎來的是跌至谷底的泡沫。
人人喊虧的直播泡沫之下,到底誰在賺錢?熱鬧的直播帶貨,在當前這個時候,創(chuàng)業(yè)者是跟進還是棄舍?
削尖了腦袋往里鉆
“我們已經落后了,再不去擁抱直播帶貨,那不就等著被淘汰么?”從直播帶貨風起至今,某新派白酒品牌創(chuàng)始人馮宇的認知被“揉碎重組”。
曾經在他眼中,直播帶貨與十幾年前的電視購物沒什么差別:以低價為噱頭、帶貨人不斷誘導、誰買誰上當。
可現(xiàn)在他發(fā)現(xiàn),時代變了。
2020年,創(chuàng)投圈最火熱的詞無疑是直播帶貨。根據中信證券報告,2019年,電商直播的行業(yè)規(guī)模已經超過3000億元,2020年有望突破萬億規(guī)模。
增量市場上從來不缺來搶蛋糕的人,素人、網紅、明星、機構,以及各路企業(yè)家們,甚至虛擬主播……在直播帶貨概念爆發(fā)后,都一窩蜂撲了進來。
大批曾經與直播帶貨完全不相關的人物,也俯下身段成為新晉帶貨人。從著名央視主持人撒貝寧、朱廣權,到知名企業(yè)家羅永浩、董明珠、梁建章、李彥宏、張朝陽,再到劉濤、陳赫、汪涵這樣的明星藝人,都紛紛加入戰(zhàn)局,賣車、賣房、賣火箭……
在造富夢下,帶貨主播數量迎來爆發(fā)式增長。據艾媒數據顯示,2019年,淘寶直播平臺主播人數規(guī)模達到了20000人。在一年前,淘寶主播僅有為6000人,一年增長233%。有業(yè)內人士告訴鉛筆道,今年的增長率會更加恐怖。
不久前發(fā)布的《2020淘寶直播新經濟報告》顯示,2019年,177位主播年度GMV破億。開播賬號同比上年增速達100%。2020年以來,有100多種職業(yè)轉戰(zhàn)淘寶直播間,達人和商家大量入場。圍繞淘寶直播生態(tài)的相關MCN機構數量已經超過1000家,代播服務商在半年內從0家快速增長到目前的200余家。
這僅僅是直播帶貨平臺的一隅,除了淘寶直播之外,還有更多的“參賽者”在快手、抖音、騰訊直播等平臺上開疆拓土。
主播破圈與直播帶貨掀起全民熱潮的同時,其幕后推手MCN機構也逐漸從鮮為人知走向無人不知。2020年,隨著多種“新角”的入局,行業(yè)結界再次被打破,MCN正式進入“產業(yè)式”爆發(fā)時代。
據克勞銳發(fā)布的《2020年中國MCN行業(yè)發(fā)展研究白皮書》顯示,2019年,隨著電商直播趨勢大熱,MCN迎來井噴式爆發(fā),數量飛漲,一舉突破20000+,相較于2017年的1000多家增加了十幾倍。
《白皮書》認為,未來MCN也將不再只專注于孵化IP、創(chuàng)造內容、流量運營,而是真正成為品牌營銷必不可少的方案解決者。MCN將搭建起涉及供應鏈、營銷端、服務線的上下游商業(yè)組織,最終成為產業(yè)互聯(lián)網的重要一環(huán)。
各方玩家粉墨登場,直播間的戰(zhàn)爭變成了一場數字游戲。然而,風口存在的地方,從來都不缺少泡沫的存在。
品牌方花錢薅自己羊毛
品牌方是直播帶貨中的的主要“參演者”。2020年開年,疫情蔓延至今尚未解除,產品的線下渠道受到致命打擊,為此各個品牌紛紛擁抱直播帶貨,搶著登場,做白酒生意的馮宇也是其中一員。
然而,了解越多,馮宇越發(fā)現(xiàn),這個生意似乎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好做。
因為相較其他消費品而言,酒類產品的天然屬性使得它與直播帶貨的契合度并不高,自營店的粉絲量與轉化率很難上升,所以與有粉絲基礎的主播以及MCN合作,似乎成了馮宇最好的選擇。
可是,另一位創(chuàng)業(yè)者朋友的經歷使得他猶豫不決。馮宇的朋友就吃了這個“沒文化的虧”,為了拉動銷量,他不惜花費重金加入某位過氣明星的直播帶貨清單。
坑位費10萬元+傭金比例10%,銷售額5.7萬元,這就是一場直播帶貨的成績。據馮宇介紹,這位朋友悔不當初,現(xiàn)在還在一直在追著主播與其簽約MCN退回坑位費。
在一場直播帶貨中,品牌方通常需要支付幾千到幾十萬元不等的坑位費才能進入直播間。據報道,羅永浩的坑位費最高達到60萬元,李佳琦23~42萬元(根據傭金浮動),而傭金則是15%~20%不等。至于賣不賣得出去,或賣得怎么樣,很多主播并不兜底。
除了坑位費+傭金的模式,還有純傭金的模式。這種模式是根據銷量分成,對品牌而言,這樣雖然風險低,但主播傭金卻可能達到50個點,也就是說如果賣出100萬的貨,直播團隊要分走50萬,還不包括發(fā)貨、物流、售后等成本。
“正常主播留下15%,品牌方和廠家賺10%,粉絲也能得到20%的優(yōu)惠,這是較為平衡的點。但現(xiàn)在直播機構對品牌方壓榨的太兇,一場直播下來,(品牌方)虧損很高。”馮宇介紹道。
對于品牌方來說,主播與MCN刷量更加致命。雖說在業(yè)內人士心中,直播中刷流量數據是心知肚明的事情,但很多行業(yè)外的商家卻是一知半解,很容易成為一些MCN“欺騙”的對象。
直播帶貨的水有多深,行業(yè)人士李青對鉛筆道舉了個例子。為了能保證銷量,有的機構會給出品牌方的方案是:幾萬至及幾十萬元服務費+20%提成,可以承諾保底一定的銷售額,如果做不到就退服務費。
“很多品牌覺得這樣的保底方案挺合理的,就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她介紹道,直播當天的成績一定會符合預期,因此直播一結束,品牌方就需要按約定把提成轉了過去。
然而,過幾天,品牌就傻眼了,退貨率能超過一半,很多產品都是MCN自己掏錢買了再退貨,也就是說直播當天的銷量都是注水的。
“能賺錢就怪了,薅得全是品牌方的羊毛。大多找主播直播帶貨的商家都是賠錢賺吆喝,遇到刷量的機構和主播,品牌方就連吆喝都沒有賺到。”李青總結道。
另外一位業(yè)內人士也發(fā)現(xiàn),“有的機構推薦的網紅主播看似有三四十萬的粉絲量,但實際直播時,對商家的轉化率基本為0。”這種主播一般會以低坑位費吸引品牌方,“有的甚至500、1000的坑位費就給播幾分鐘,品牌方一般也會覺得便宜,一下買好幾個。機構則不追求轉化,就是為了賺一票就走。”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直播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