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月29日電,“外賣小哥只是送飯的?”你out了!如今奔走在大街小巷的很多外賣小哥的賺錢方式還有送蔬菜和豬肉等生鮮食品。為外賣小哥撒錢的,是正在菜市場“打架”的阿里、騰訊、美團、京東等互聯網巨頭。
今天你網上買菜了嗎?
冬天來臨,你是不是發(fā)現身邊網上買菜的人比以前多了。
“北京風這么大,我出門買菜會把我刮走的。”在被問及為什么選擇線上買菜時,瘦小的小可開玩笑道,“很多時候懶得出門,我經常在線上買菜,免費送貨上門,還能預約時間,菜品新鮮,魚也是現宰的,送到我家還在動尾巴。”
讓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拖著疲憊的身軀逛菜市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是碰上加班,甚至趕不上菜市場的營業(yè)時間。線上賣菜業(yè)務很好地契合了這部分“心想做飯而時間精力均不足”人群的需求。
“差不多三十分鐘就能送達,經常有券,比小區(qū)門口菜市場還便宜。”方便、便宜是上班族蔡女士選擇網上買菜的原因。
而作為兩個孩子媽媽的陳女士更是覺得沒有時間逛菜市場,每天下班之后都得急忙趕回家。最近她接觸了買菜APP后,開始逐漸習慣下單買晚飯的食材和孩子愛吃的水果,由外賣小哥送菜上門。
“95后”外賣員小劉從2019年初開始接生鮮外賣的訂單,目前他平均下來一天能跑三四單。“一天下來,能多賺十幾、二十塊的收入。”
小劉向記者表示,他一天的訂單中,大概有十分之一來自菜市場:“一個月總共能接個一千來單吧,最多的一次到了一千五。一天送個三四十單就很累了。”
小劉主要利用上午9到10點和下午3到4點的兩個時間段送菜,這是很多年輕人、尤其是有小孩的婦女經常下單的時間,同時又能錯開午餐晚餐的外賣高峰,很好地利用了外賣員的空閑時間。
北京市青年路附近一家市場的菜商小江在一眾菜商里顯得很年輕。她前幾年剛從父母手里接過自家菜攤,去年年初就入駐了餓了么、美團兩個外賣平臺。經過近兩年的經營,她目前的線上賣菜業(yè)務發(fā)展得不錯,一個月差不多能接一百多單。
“這邊住的年輕人多,工作忙沒時間買菜,愛用軟件買。”小江很能體量年輕人的辛苦,有時訂單備注了削皮等要求,她也都一一滿足。據小江介紹,線上訂單的客單價一般不會很高。“年輕人也不愛囤菜,買一點吃一點。”
像小江這樣的菜商每天從種植基地、批發(fā)市場把新鮮的水果蔬菜運到社區(qū)周邊,小劉這樣的外賣小哥承擔著把水果蔬菜送到用戶手中的任務。這樣一條線上菜市場產業(yè)鏈的形成,還有一個起到維系與展示作用的平臺服務商。
互聯網巨頭爭相賣菜,為哪般?
其實,網上買菜不是個新詞兒。
2014年開始,北上廣深等重點城市就曾掀起過一股O2O浪潮,第一批試水的有愛鮮蜂、青年菜君等線上賣菜平臺。
叮咚買菜、每日優(yōu)鮮則是第二批玩家的代表,他們采取的是前置倉模式,在社區(qū)里提前安置生鮮“倉庫”,用戶網上下單購買的蔬菜,直接從附近的前置倉發(fā)出到用戶家。
后來,線上線下社區(qū)門店一體模式誕生,代表是阿里的盒馬鮮生、美團的小象生鮮等。他們打造了“傳統(tǒng)商超+外賣+APP”鏈條,開創(chuàng)了互聯網驅動、線下體驗的復合模式。
現在,菜籃子的互聯網生意已經從每日優(yōu)鮮、叮咚買菜等小型戰(zhàn)役,演變成了美團、騰訊、阿里、京東等巨頭的爭鋒。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菜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