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被投企業(yè),阿里對掌控力甚至排他性的訴求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了不同的反饋。
餓了么被阿里全資收購后,公司創(chuàng)始人張旭豪曾公開表示,“我們只跟理念相通的人走在一起,這次合作是基于雙方的信任和共同愿景。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不斷地深入思考周邊的商戶和用戶有什么共性的問題和深化的問題,如何能幫他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價值。這與阿里巴巴所一直倡導的‘賦能’合作伙伴的理念是十分契合的。”
不過,阿里的強勢風格也讓一些創(chuàng)業(yè)者感到“不適”,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團創(chuàng)始人王興。在接受《財經(jīng)》采訪談起與阿里的關系時,王興提到,美團點評2015年10月合并之后,他專門去拜訪了馬云和逍遙子(阿里CEO張勇),王興希望可以像滴滴那樣,同時得到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的支持。
結果王興被嚴詞拒絕了。據(jù)王興透露,當時阿里方面給他的回復是,“我們可以投錢給你,你要10億美元可以,20億美元也可以,我們都可以投,但是你不能再要騰訊的錢。”
最后的結果外界都知道了,美團放棄了與阿里的合作,投身騰訊系,而阿里一方面保留了在美團的部分股票,同時不惜一切代價扶持餓了么、對抗美團,兩者至今仍打的不可開交。
有觀點認為,強勢的投資風格導致阿里留給外界一個印象,那就是“沒有盟友”。曾任阿里云事業(yè)部總裁助理、數(shù)據(jù)事業(yè)部資深總監(jiān),現(xiàn)袋鼠云創(chuàng)始人拖雷(真名:陳吉平)認為,“如果阿里的生態(tài)以后一定要靠投資才能變成盟友的話,阿里的生態(tài)就已經(jīng)失敗了”。在他看來,生態(tài)合作伙伴應該是雙贏機制,不是投資機制。
幸福感
阿里十周年時,馬云提到阿里巴巴的三大愿景之一是成為最具幸福感的企業(yè)。他稱,“我們不滿足于創(chuàng)造更多的百萬富翁,我們希望員工不僅僅是物質的富有,是精神的富有,我們希望員工有成就感,為社會認同,被社會尊重,倡導員工永遠堅持認真生活、快樂工作。”
自那之后,阿里巴巴內部組建了“幸福指數(shù)小組”,專門從事幸福指數(shù)的研究和實施。經(jīng)歷了內部員工的討論、外部相關領域的學習,逐漸形成了一些共識。馬云也曾和馮侖等大佬一起前往幸福指數(shù)最高的國家不丹考察學習,尋找幸福的蹤跡和方法。
阿里巴巴對員工幸福感的詮釋包含這樣幾個層面:幸福感的基礎層級是保障個體和家庭安居樂業(yè);第二層級是幫助員工找到并實現(xiàn)其自我價值;幸福感的第三個層級是群體的使命感。
今年4月,LinkedIn(領英)發(fā)布2019年中國最具吸引力雇主榜單,阿里巴巴位居首位,百度緊隨其后,華為名列第9。這份榜單的排名基于LinkedIn在中國超過4000萬用戶的反饋。這項研究主要圍繞四大指標進行,包括對公司的興趣、與員工的接觸、工作需求和員工留用。
在過去10年多種雇主排行榜中,阿里都位居前列。早在2015年時,馬云本人也曾對外表示,“阿里是幸福指數(shù)最高的企業(yè)”。
當前,阿里實際在職員工達11萬多人。但截至目前,阿里員工的工號已經(jīng)排到20多萬,這意味著,其已離職的“校友”人數(shù)約達10萬人。阿里幸福指數(shù)惠及的不止是在職員工,對于離職的“校友”來說,他們很多人依然對阿里飽含情誼。
作為一個曾在阿里工作了11年的“老兵”,拖雷透露,剛加入阿里的前三個月每個天都想走,由于阿里和之前公司的文化不同,溝通方式、工作方式都需要很大的改變,“很痛苦,痛苦了四五個月時間”。
回想起當年的經(jīng)歷,拖雷卻覺得,阿里的文化對自己創(chuàng)業(yè)有很大幫助,“非常感謝后面幾年,后面幾年做業(yè)務、管理團隊,學到很多東西。沒有后面幾年磨煉的話,我可能還是一個很木納的,很典型的,不會說話的技術人員。”他說。
在2018年舉行的第三屆校友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將阿里校友會正式命名為“102班”。當時有1000多名從阿里“畢業(yè)”的校友從世界各地趕到杭州,聆聽馬云教誨,重敘阿里情誼。在那次校友會上,馬云強調比較多的還是阿里文化,他向阿里的校友說,“我們不是因為利益走在一起,而是我們的理想主義,讓我們走在一起。”
當然,網(wǎng)絡上也不乏對在阿里工作的負面評價,比如有人抱怨說從網(wǎng)易離職加入阿里,薪資雖然漲了50%,但并不能感受到快樂。而近期一篇傳閱度較廣的文章也認為,在阿里工作猶如被大款包養(yǎng),它不怎么關心你的心情,但給你卡隨便刷,前提是你有能力。
(來源:全天候科技 張超)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阿里巴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