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紅商網(wǎng)·新零售陣線 >> 新零售頻道 >> 正文
社區(qū)生鮮賽道未來超車的幾種玩法

  人的需求變化是決定性因素

  我認為,其實沒有“新零售”。為什么?新零售并不是如今天所定義的,是新的產(chǎn)業(yè)格局、新的流量,或者說是線下結(jié)合線上、是餐飲+生鮮,是在MUJI里開了一家菜店,這些都是創(chuàng)新,但并不能將其中的任何一種形態(tài)叫做“新零售”,因為今天我們還沒有辦法準確的定義它。

  經(jīng)常有人問我,三蛋生鮮做的事情是不是新零售?

  我們認為,在思考生鮮這個大消費品類的未來或去放眼零售的格局、渠道的格局、產(chǎn)業(yè)的格局時,最終仍要回歸到一個點上,那就是用戶需求的變化、人的變化。人的變化是怎么來的?生活方式、社會的發(fā)展、知識的進步、技術(shù)的進步。零售,歸根結(jié)底是要滿足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并隨著需求的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所以,與其借稱“新零售”的概念,我個人更傾向于把我們在做的事情認為是一個零售的持續(xù)變革過程。

  所以在看生鮮這條賽道的時候,我們并沒有單單看生鮮本身,而是把它放在一個大的吃的背景下去看這個事情。

  生鮮業(yè)態(tài)未來四大趨勢

  在生鮮這個領(lǐng)域,用戶對生鮮消費和食品消費的基本形態(tài),其實是受到家庭形態(tài)很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孩子的出現(xiàn),孩子的出現(xiàn)幾乎是一個分界點。第二個分界點是年齡層,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三個世代(80前,80后,95后)的消費變遷。

  比如上海的三代之家,目前約為是90~100萬戶,基本上在我們看到的消費場景中間,老人會產(chǎn)生近景式的購物,而年輕的父母更多的是低頻的一次性購買。這些家庭老人是主要的購物客群,在家吃飯的頻率非常高,購物場景相對是在線下。這種家庭會有老人線下就近購物和主婦多元化的購物的情況,這類家庭現(xiàn)在是生鮮食材消費里最主力的家庭之一。其中,兒童越小的時候,孩子小的時候這部分家庭消費食材的價值會更高。

  第二類主力家庭是二代之家,主要是年輕父母和小孩,沒有老人,這部分現(xiàn)在在上海差不多是占50萬戶以上。這部分家庭其實是O2O的重度用戶,一周下廚的次數(shù)是4~5次,外賣的頻次差不多是1-2次。拿晚餐來說,下廚為主,外賣為輔,購買的場景非常的多元化,這類客群在精品超市的客群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另外,二代之家的購物方式電商化程度比較高,還有類似社區(qū)周邊便利店去得也會非常多,比如說永輝生活這種相對新型的,有菜、有肉、有果、有奶、有烘焙,他們會選擇在下班的路徑上一站式購物。

  一代兩口、沒有小孩的家庭,在家里吃飯的頻次非常低。在上海一般是一周2-3次,傾向于鮮食、加熱即食的東西,購物的場景相對多元化。

  另一種二代之家即老人和未婚的子女,這種家庭的頻次和三代之家的頻次很像,但是不存在主婦購物,這類家庭購物總的絕對值會低于第一類三代之家。

  此外,空巢老人的比重越來越多。目前上海60歲以上老人約占常住人口比重在28%左右,他們的消費基本上是每天都去買,甚至一天不止一次,會買少量多次。

  最后,單身合租客群最主要的小家庭形式,實際上下廚頻次在一次左右,下廚非常少,吃外賣、便當,是餓了么這類外賣平臺最主要的客群。現(xiàn)在上海含常駐和流動人口,這個客群總計超過500萬戶,其實就是500萬人。

  整體來看,整體的生鮮和吃這個事情的線下占比,剔除餐飲外賣,O2O只占極少一塊,包括B2C電商、社區(qū)團購,整體滲透率都不高。

  所以,生鮮消費市場未來會有幾個趨勢:老人掌握下廚購物權(quán)的比例會下降,這類人走向衰老,消費比例越來越低;年輕的70后80后將是主力,更便捷、更方便、越近、越簡單、越安全,這將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在購物的形態(tài)上,未來O2O也好,電商也好,送上門的方式、極近景的形式等更便捷的方式一定會占比越來越高。

  在場景里網(wǎng)住消費者

  隨著商品的標準化以及保鮮技術(shù)的提高,生鮮商品實際上是可以計劃性購物的。到了今天,我們需要判斷的是線上未來的天花板在哪里,而無需再糾結(jié)線上線下融合是不是趨勢。

  消費者出門是剛需,出門路徑上的順帶購物會切掉電商一大塊(市場份額)。因為快遞小哥跑得再快,都不及你經(jīng)過公交車站的時候彎進一個小店買東西更快。所以必然有一些商品在線下購買更有效,有一些商品則要在線上更合理。我們一定要考量把什么樣的貨布在什么樣的場景上面,能把人兜住。

  生鮮線上線下,其實對商品也是有區(qū)分的,品類規(guī)劃也不一樣。所有的商品會有一個交界口,即往有些品類非常難電商化(比如非標的生鮮品),而且它是社區(qū)業(yè)態(tài)的核心品類,不管是夫妻老婆店,還是新型的生鮮型便利店,在可預見的10~20年,線下仍然會是主流。

  因此,如果我們把這些即時性消費供應已經(jīng)基本充足的品類,硬拉到電商滿意,付出的代價是相當慘重的。

  就像2015~2017年做我廚生鮮時,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希望構(gòu)建一個一站式消費的生鮮平臺,高頻剛需的生鮮,用戶前一天24點之前下單,第二天8點鐘就可以送到你家,你也可以選擇下午送、晚上送,時間都可以很精準。整體的價格比外面的菜場、超市全部要便宜20%以上。但是6個月后,平臺客戶自然留存率不到20%。

  這意味著什么?哪怕留住了一批愿意為了少花錢而在電商上留存的客戶,但是因為線下的近景式的購物實在太過便利,用戶還是會切回社區(qū)店、切回菜場,哪怕是它們可能更貴一些,東西也沒這么好,但是還是會回去,因為路徑購物是剛需,用戶所能承擔的不便利是有一個極限的。

  也就是說,生鮮購物中,把近景式的購物強行電商化或者強行計劃化,實際上是讓用戶從便利回到不便利。

  而電商化的商品特性是,要么像這種圖最左邊這種新奇特優(yōu)商品,要么保質(zhì)期很長,使用的頻次很低,消費的量不是很高,但是它又組成了家庭消費結(jié)構(gòu)里面的基本部分,比如糧油米面調(diào)料等。基本上到最后線上化程度也是有一個基本的上限比例, 我們判斷,30%會是一條上限。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未來生鮮相關(guān)的零售業(yè)態(tài)中,會有兩個比較大的機會,一個就是社區(qū)便利型的OMO模型,這個業(yè)態(tài)需要抓住社區(qū)主客群的線下路徑購,有一個最基礎(chǔ)的線下店模型;第二種類似于盒馬的模型,就是商超的OMO。

  便利OMO在線上的部分,做預定+自提或者是O2O的比重到底到多少才是健康的模型?我們甚至認為O2O都不要超過5%。值得注意的是,自提很有可能在未來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點,尤其是在稍微大一些的城市,因為當很多生鮮品到了晚上是會缺貨的,尤其便利店庫存深度非常淺,這個時候用戶如果是不清楚自己今天幾點鐘下班的話,實際上更好的方式是在線上預定掉,在回家的路徑上提上去,或者是他回家以后要求你送上去,他支付相應的對價。這可能會更加適應年輕客群的需要。

  因為社區(qū)本來就是有溫度的店,跟用戶的捆綁會非常緊密,在這種情況下它是一個天然的觸發(fā)式消費的場景口,就是線上預售、團購這些部分,把它通過這個店嫁接進去,有一個穩(wěn)定的提貨點,有一條可以共用的物流鏈,同時又有流量著陸的聚合點,不容易輕易被撬掉,是可見的流量場,是線下的地網(wǎng)。

  商超OMO相比便利OMO來講,因為它有更多的品類選擇,從餐飲、到RTC、到毛菜、凈菜、到水產(chǎn)這種高端的東西都可以容納到單店里,所以能滿足用戶的全站式需求,庫存的深度也較深,若構(gòu)建一個倉店一體的商超OMO模型的話,O2O訂單的滲透率相比便利小店做O2O必然就會更高。

  商超的OMO模型線下是大宗計劃式購物,怎么把用戶吸納進來,不管是體驗的構(gòu)建還是品的構(gòu)建,把用戶吸納進來。第二個部分是線上O2O的部分,怎么把毛利和客單價做上去,這應該是這個模型面臨的最大的挑戰(zhàn)。

  在以上情況下,就要深入去思考的一個問題,想要做生鮮創(chuàng)業(yè),怎么去做?如果發(fā)現(xiàn)線下是主流,線下店是開大店、中店、小店,怎么取舍?所以在做三蛋之前,我們對過去幾年整個業(yè)態(tài)沿革、消費、家庭比例、大數(shù)據(jù)包括實操經(jīng)驗進行分析,我們認為,以一個初創(chuàng)團隊的資源,應該做小店的模式。

  為什么要選擇小店型?首先,大的項目并不適合非常小的初創(chuàng)團隊。其次,小店可復制性會更強,如果再加上線上,整個立地的限制會更好突破。

2頁 [1] [2] 下一頁 

生鮮傳奇繼續(xù)加速門店布局 再迎2家新店開業(yè)

美團搞了“買菜” 加碼生鮮 劍指京東到家?

彩食鮮+企業(yè)購 永輝能領(lǐng)跑生鮮B2B嗎?

精品生鮮超市“菜鮮果美”能否蹚出新路?

生鮮傳奇王衛(wèi):文明國度都是被野蠻民族征服的,零售也這樣

搜索更多: 生鮮

東治書院2024級易學文士班(第二屆)報名者必讀
『獨賈參考』:獨特視角,洞悉商業(yè)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雜花土蜂蜜,愛家人,送親友,助養(yǎng)生
關(guān)注『書仙笙』:結(jié)茅深山讀仙經(jīng),擅闖人間迷煙火。
研究報告、榜單收錄、高管收錄、品牌收錄、企業(yè)通稿、行業(yè)會務(wù)
★★★你有買點,我有流量,勢必點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