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中期,國內網民規(guī)模達8.02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7.7%。
中國最新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80后總數(shù)是2.28億,90后是1.74億,00后是1.26億,F(xiàn)今,80后、90后已經逐漸組建家庭、為人父母,80后以前的世代(超過3億網民),無疑都是家庭中的長輩。
在我看來,這些數(shù)據的背后是“家庭網絡化”的大趨勢已經形成,中國家庭正在實現(xiàn)網絡上的“完全連接”,消費者決策正在發(fā)生改變,從個人決策到全家人決策,營銷也將從精準的個人營銷轉向家庭化的全員營銷。
比如,妻子可以找丈夫幫忙在網上付個款,父母可以讓孩子在網上買個東西。
在中國,不是說一個人有了網絡賬戶才算上網,而是只要家里有人可以上網,這個家庭就和網絡連通了,至少在經濟活動上已經和網絡連通了。
當前“421”(4個老人、2個大人、1個小孩)的倒三角家庭結構,未來幾年內將受二胎政策的影響將轉化為“422”(4個老人、2個大人、2個小孩)的錘子結構,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生活消費的“決策鏈”。
歐美國家,消費決策的“家庭化”趨勢也在快速形成。
亞馬遜有數(shù)據顯示: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決策,在所有消費場景中的占比由2007年的24.1%上升到2017年的33.5%,顯示“家庭在消費決策中的角色在不斷強化”。
“家庭網絡化”“消費家庭化”的大趨勢不斷深化,巨頭總是最早采取行動的一方,而受到最廣泛影響的,其實是廣大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業(yè)者。
那么,這一趨勢將給商業(yè)和營銷帶來怎樣的改變?
在此,我給出我個人的3點洞察。
針對個人的“精準營銷”已逼近極限
“精準營銷”已經是一個很古老的概念了。過去傳統(tǒng)做法,是根據各種數(shù)據(包括銷售反饋數(shù)據、線上社交社群數(shù)據、用戶在網上的瀏覽記錄等等),對用戶進行畫像,然后對用戶進行針對性的內容推薦——要使用戶盡快看到最想要的東西。
以前,是編輯把自己認為好的內容挑選一下更新上去,但這種做法的問題是“精準度”不夠穩(wěn)定。編輯的選擇未必是用戶喜歡的,用戶喜歡的編輯往往看不到,靠人工做用戶畫像和精準推薦,往往缺乏一貫的穩(wěn)定性。
現(xiàn)今,已經進入“毫秒營銷”時代,是用“機器算法”推薦內容,而不是靠編輯選擇。
這種做法,今日頭條和Facebook都已經驗證過了,用戶流量都有幾十倍的增長,效果十分顯著。
用“機器算法”推薦內容的做法,效率之高可以逼近“毫秒”尺度,所以叫“毫秒營銷”。
基本的社交媒體任務大多已經能實現(xiàn)智能化,比如自動安排最佳發(fā)布時間、找到最吸引眼球的分享內容,點擊最多的內容會立即推給最大的受眾群體。
可是,這已將針對個人的“精準營銷”逼近極限,已經沒有多少潛力可以挖掘了。
在同一個消費場景下,已經很難再進一步激發(fā)用戶的關注及消費意愿。
針對家庭的“精準營銷”正在開啟
很多消費決策,都不是個人決定的,尤其是家庭消費品。
消費決策通常由家庭成員共同決定,這個情況會更加復雜,但也是有脈絡可循的,其中最核心是兩點:
一是“連帶驅動”
家庭消費中,孩子經常能主導消費決定。
好市多(Costco)和山姆會員店這樣的倉儲型超市,有一個經驗數(shù)據:家長如果帶著孩子來,會平均多消費高達12美元。因為孩子在選擇商品的時候非;钴S,并且這直接轉化成了家庭的消費支出。
寶寶樹的投資人郭廣昌,明確指出“未來最重要資產是家庭客戶資產”。
和個人消費不同,在家庭消費里核心是媽媽,然后是嬰童,然后是老人,然后是寵物,最后是爸爸。以旅游消費為例,商務旅游是自己說了算,而個人旅游則要聚焦家庭的一些特殊性。
二是“最大化真實”
英國權威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公司發(fā)現(xiàn),很多人因為長期接觸互聯(lián)網的虛擬世界,對“數(shù)字生活”開始感到疲憊,對“真實感”產生特殊心理需求。
比如,很多人特別在意社交網站的賬號是不是有實名認證的勛章,雜志的封面是不是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
而家庭關系,無疑是最具有“真實感和信任度”的。
在大多數(shù)人的“信任梯度”中,家庭始終是第一位的,最親近的也是最真實的。
Facebook有數(shù)據顯示,上傳到社交網絡上的生活消費信息,相似度和一致性最高的,不是發(fā)生在朋友或者同齡人之間,而是家庭成員之間。這從側面說明“家庭是社交營銷的第一道坎”,家庭往往構成一個消費整體,面對多種生活消費選擇。
營銷層面開始享受“家庭型社會”紅利
近年,歐美國家正在將“家庭型社會”的概念引入社交營銷領域,這背后的邏輯是深層次的——營銷策略的制定不可忽視人性中的“孤獨感”。
日本是典型的“非家庭型社會”,日本男性平均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終生未婚,而且在日本人的觀念中向來是“工作優(yōu)先、家庭次之”,日本人每天的平均睡眠時間為7小時50分鐘,是發(fā)達國家中最少的。
日本人的孤獨感和高度自我,很難在社交網絡中對他們進行精準畫像,他們難以在家庭(群體)的影響中形成一致的消費觀念。
歐美國家恰恰相反,尤其是歐洲人到了每年夏天都會請3周左右的連續(xù)休假,一家人出去旅游,認同“工作的意義就是為了能跟孩子一起休長假”的人非常之多。
所以,歐洲人往往對生活有著豐富體驗,性格更加開朗、更愿意與別人分享生活消費方面的新發(fā)現(xiàn)。
在國內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中,中國人主流的生活消費觀念不斷向歐洲人靠攏,“家庭型社會”正在給中國的營銷機構創(chuàng)造紅利。
過去在歐美電影中出現(xiàn)的“奶爸”群體,在現(xiàn)實的中國社會中已不少見,他們不僅會承擔起更多照顧家庭的責任,還會洗尿布、帶孩子、做飯、采購等等。針對這一群體,國內甚至誕生了服務新手爸爸的垂直社交平臺“網易云爸爸”,專門提供新手爸爸需要知道的信息,比如怎么逗寶寶開心、如何識別孩子的情緒等等。
共2頁 [1] [2] 下一頁
“雙11”將至 電商平臺再掀商家“二選一”風波
英國電商平臺Asos將推出平價線上子品牌
京東欲建大閘蟹產區(qū)自有品牌 電商平臺該如何“叫門”
為什么電商平臺都在爭奪讓用戶成為會員?
電商法草案最新修改:完善電商平臺審核責任條款
搜索更多: 電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