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紅商網·新零售陣線 >> 新零售頻道 >> 正文
美團會是下一個阿里嗎?問“不設限”的美團

  什么是美團沒想好的?

  關于出行業(yè)務,美團沒想好。

  今年3月美團打車登陸上海前的一次內部大會上,王慧文曾花了一兩個小時為臺下的幾百人解釋為什么要做打車業(yè)務。最后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上,一名員工問,美團打車應該怎么和政府部門維持好的關系,“老王在臺上思考了能有半分鐘,才緩緩地說,‘我沒有想好’”,一名當時在場的員工回憶。

  美團打車上海開城時,距離去年2月在南京試水階段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但是一些在內部人士看來,在上海的上線依舊顯得過于匆忙,例如上線初期,乘客看不到司機和自己的距離,以及司機端用的還是美團外賣騎手的地圖——這意味著,如果按照導航走,司機不止會被引導進單行線和狹窄的胡同,有時候還得上天橋。

  不久之后,美團打車和滴滴就一起被上海市政府約談,本來決定要在3月底登陸成都和杭州的計劃也被暫時擱置。36氪了解到,被約談后,王慧文親自趕到上海坐鎮(zhèn)指揮,又有員工問了和在那次大會上相同的問題,這次王慧文的回答是,“要真誠和真心地處理好和政府的關系,這會是我們我們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并成為美團的長板”。

  不過,開始時的決策慢不一定意味著結束時的猶疑不決。事實上,大部分創(chuàng)新業(yè)務的停止,都是一兩次會議就決定好了的。36氪了解到,美團在今年6月份底對于打車業(yè)務的規(guī)劃還停留在,7月份要連開六城,已經拿到網約車牌照的成都、杭州和溫州直接開做網約車,而北京、福州和廈門三個地區(qū)則從出租車切進。然而情況瞬息萬變,就在業(yè)務線的人在為開城做準備時,7月初某個下午的一次不到兩小時的討論會結束后,打車業(yè)務線的員工被領導告知,打車業(yè)務暫停擴張,等待下一步通知。

  雖然沒有明確的數(shù)字顯示美團在打車業(yè)務上面到底花了多少錢,但是招股書顯示,在今年的前四個月里,僅僅是美團在司機端的補貼就高達9.76億元。而據一名美團打車上海員工透露,他們內部計算的財務模型顯示,美團打車司、乘兩端的補貼至少在幾十億人民幣,“這還只是在南京,和上海兩個地方試水的花銷,如果未來想進入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成本會是幾何倍數(shù)的增長”。花了那么多錢,但是在市場份額上面沒有明顯優(yōu)勢,這顯然是美團暫停出行業(yè)務擴張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個熟悉美團創(chuàng)始團隊的人稱,無論是興哥還是老王,對于新業(yè)務的決策其實都很慢,“不會說很激進的那種”,兩人更習慣把賬算得非常清楚,“沒有能做成90%的信心,一般都不會拼命往里面砸錢”。

  回過頭來看,美團做網約車并不是頭腦發(fā)熱,2016年初的美團,想有更多現(xiàn)金流,增加估值,又要和生活服務相關,做打車業(yè)務似乎是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這符合美團的邊界拓展邏輯。

  如果美團不這么急于上市,如果網約車新政的執(zhí)行不那么嚴苛,如果滴滴不用做外賣來反擊,結局也許會不同……但是沒有那么多如果,對于已經錯過了做打車業(yè)務最好時機的美團來說,這只能成為一個“你動作了,卻不一定贏”的遺憾。

  美團會是下一個阿里嗎?

  “未來的場景會是,商戶從開店選址、到業(yè)務建立、到材料采購,再到支付,全部都在美團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下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外力協(xié)助”,上述美團內部員工稱,王興和王慧文最近頻繁提到的詞是,美團在上市之后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yè)帝國。

  這個愿景有點像現(xiàn)在的阿里巴巴。

  事實上,多位看二級市場的投資人告訴36氪,資本和市場會對美團另眼相待,也有一部分可能是看到了美團身上有對抗阿里,或者說成為下一個阿里的潛質。

  美團和阿里在價值上有可比性嗎?至少在競爭對手的眼里是有的。今年上半年,滴滴和美團依舊處于激烈競爭的狀態(tài)時,一名滴滴內部人士稱,滴滴在考慮和阿里之間的關系時,一個繞不開的角色就是美團,“阿里和美團難逃一戰(zhàn),那個時候滴滴要站在阿里身邊共同抗敵,還是和阿里各自為戰(zhàn),都是需要認真衡量的。”

  美團和阿里有很多相似之處,并且在眾多的領域中都有直接的競爭關系。相信阿里重視美團,也不僅僅是因為它背后站著一個騰訊。之前有知情人士告訴36氪,美團收購摩拜之后,本來支持ofo獨立發(fā)展的阿里計算了一下美團各個業(yè)務疊加起來的大幾千萬單量,頓感不妙,“然后才決定要把ofo收入自己的囊中”。

  但是美團是否會成為下一個阿里,這卻讓人疑慮。雖然美團一直在擴充自己的邊界,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生態(tài)效應,但是平臺上的角色到底還不夠多,除了已經發(fā)展成型的團購、外賣和酒旅業(yè)務之外,能夠擴大估值提升規(guī)模的出行、單車和新零售業(yè)務都還處于探索的起步階段,沒有形成氣候,反觀阿里,則早就在電商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新零售、支付、B2B等相對成熟的生態(tài)閉環(huán)。

  就連美團的員工也承認,在杭州阿里巴巴園區(qū)周邊五到十公里內,都是圍繞著阿里的生態(tài)體系內的各種生意,甚至在整個杭州市,大到高端連鎖品牌餐廳,小到街邊的一家奶茶店,很多都只能接受支付寶買單,“不過在北京,美團的影響力,甚至連望京(美團總部所在地)都沒有覆蓋全”。

  美團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技術壁壘?這個問題也因此成為一部分美團老員工們與外界經常探討的問題。

  除此之外, 雖然美團的核心壁壘在于有單量和流量,并且已經在品牌影響力上形成了飛輪效應,但是因為各個業(yè)務線之間的賬號尚未打通,也有流量過于分散的弊端。換句話說,美團各個主要業(yè)務的關聯(lián)感并不強烈,之間的聯(lián)動效應也要打折扣。

  這讓美團在阿里這個龐然大物面前還依舊弱小,也許是為了避免和阿里在現(xiàn)階段直接展開競爭,所以在一些關鍵的業(yè)務層面上,美團無法徹底放開手腳。

  多名美團員工觀察到,一些業(yè)務在內部的默默變動,經常和阿里有關,例如支付業(yè)務(美團小白盒),以及此前的美團購物業(yè)務。前者雖然在今年中旬已經去到了每日1700多萬的單量,但是至今沒有大規(guī)模的對外宣傳,而和阿里的基石業(yè)務電商對標的美團購物,“雖然早期曾經算過盈利模型,這是個上億元的市場,但是最后還是沒有下力氣去做”。

  歸根結底,王興和它的美團,還遠不知道什么叫做安全感。成功上市意味著美團已經走完了重要的一段旅程,但拐過一道彎后,新的、值得探索的邊界又會出現(xiàn)。

  來源: 36氪-楊林 曹倩

2頁 上一頁  [1] [2] 

美團上市有人歡喜有人憂 美團前員工的“期權保衛(wèi)戰(zhàn)”

美團上市現(xiàn)場王興連說7個感謝 稱上市從來不是目標

美團點評上市首日漲幅超5% 王興身家暴漲超417億港元

美團赴港上市 詳解美團的盔甲與軟肋

美團投資人:上市后需打贏外賣和酒旅兩場仗

搜索更多: 美團

東治書院2024級易學文士班(第二屆)報名者必讀
『獨賈參考』:獨特視角,洞悉商業(yè)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雜花土蜂蜜,愛家人,送親友,助養(yǎng)生
關注『書仙笙』:結茅深山讀仙經,擅闖人間迷煙火。
研究報告、榜單收錄、高管收錄、品牌收錄、企業(yè)通稿、行業(yè)會務
★★★你有買點,我有流量,勢必點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