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yè)趨勢頻道  您所在的位置:紅商網 >> 商業(yè)趨勢 >> 行業(yè)態(tài)勢 >> 正文
國內服裝品牌陷漲價的煩惱 洋品牌借勢起身
http://www.74sbvg36.cn 2013-12-11 紅商網 發(fā)布稿件

  對于洋品牌高價仍備受追捧的現狀,任力表達了自己的一些擔憂。

  “現在有些所謂的高價國外品牌服裝,其實在它們的本土就是超市類產品,本身在國外折合人民幣三五百元的售價,到了中國卻搖身一變成為了高檔產品。”任力表示。

  很多國內消費者熱衷于國外品牌,但真正去過國外并了解其服裝品牌的人并不多,一些洋品牌的供應商很可能利用了國內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只把自己的優(yōu)勢進行宣傳,而回避掉自己在本國的價位。

  任力認為,雖然這種產品著實是地地道道的國外品牌,但是過高的定價也是不合理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費者也告訴記者,她去德國的時候發(fā)現,像Only就是在德國超市里賣的牌子。

  “還有一些知名品牌如Prada、Boss、Coach等,實際上很多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的。”任力表示。

  “其采購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都已經降低了許多,甚至都‘量販’了,但是仍以其原產地的價格在進行銷售。”任力對此頗為質疑,認為這種銷售行為應該得到一定規(guī)范。

  據任力介紹,國外對于產品產地的規(guī)定非常嚴格,要求予以清楚地標注,但就國內而言,一些商家往往在產地標注上大做文章。

  比如一些品牌不寫自己Made in Italy,只是寫上一個Italy,說明其品牌是意大利的,但產地很可能就在中國。

  “一個產品的產地不同對價格影響很大,利潤空間也將差距甚遠。”任力說。

  國產品牌應突圍

  對于不斷漲價的國內服裝品牌,北京白領黃晶選擇了轉戰(zhàn)海外市場。據記者了解,與黃晶心態(tài)類似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

  多年從事服裝零售行業(yè)的劉曉也感嘆,國內服裝品牌漲價本就十分尷尬,不漲價利潤則在不斷下降,漲價了消費人群又將因之減少。

  任力則告訴記者,目前經營服裝行業(yè)困難很多,并不是漲價了經營者就賺錢了,反倒是大家普遍反映庫存越來越大,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朱慶驊則對記者表示,在成本上漲、終端零售價格回歸理性的情況下,服裝行業(yè)利潤空間有所下降,專賣店利潤在40%至70%左右,商場則在60%至70%左右。

  在任力看來,目前國內一些品牌在設計和質量上已經不亞于國外的一線奢侈品牌,而消費者總是盲從于所謂的國外品牌,國內品牌很難獲得價格上的認可。

  “同意大利、美國等品牌相比,幾乎一樣原料的產品,由于對方品牌運作好,管理又高效,對方以1000元價格出售很順利,國產品牌500元都很難賣掉。”任力表示。

  更讓任力感到痛心的是,很多消費者實際上拿到的產品有些也是在國內生產的,只是多背了個國外產品的標志,這反過來又影響了國內產業(yè)的發(fā)展。

  “其實國內服裝品牌人工環(huán)節(jié)的成本上漲應該說是良性的。”任力分析認為,過去我們靠的是廉價勞動力,但是現在我們的勞動力和技術在全世界來講也已經很優(yōu)秀了,理應獲得更好的工資待遇。

  據任力介紹,國內服裝行業(yè)一度長期低價競爭,使得很多設計師和技術人員都不愿意繼續(xù)從事自身行業(yè),企業(yè)也留不住優(yōu)秀的人才,因此國內很少產生世界知名品牌和設計師。

  任力希望,未來人工漲上去,有更好的設計和管理,能夠更好地促進國內服裝行業(yè)的發(fā)展。

  朱慶驊研究員最后表示,雖然現在服裝行業(yè)并不景氣,但是機遇往往產生于危機之中,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個性化需求凸顯,高端定制服裝有望迎來發(fā)展的機遇,注重設計、潮流、品牌化發(fā)展成為行業(yè)未來發(fā)展的趨勢。
  (來源:《服裝界》作者:蔡長春)

2頁 上一頁  [1] [2] 

服裝品牌搶食童裝市場蛋糕

2014年服裝業(yè)的沉淪或新生

服裝業(yè)回暖仍需謹慎 轉型壓力依舊

服裝洋品牌的“偽血統(tǒng)”:只有一個“洋”名字

熱風服裝上黑榜 不理不顧仍賣不合格產品

搜索更多: 服裝

東治書院2024級易學文士班(第二屆)報名者必讀
『獨賈參考』:獨特視角,洞悉商業(yè)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雜花土蜂蜜,愛家人,送親友,助養(yǎng)生
關注『書仙笙』:結茅深山讀仙經,擅闖人間迷煙火。
研究報告、榜單收錄、高管收錄、品牌收錄、企業(yè)通稿、行業(yè)會務
★★★你有買點,我有流量,勢必點石成金!★★★